堅守:教育者的信仰與使命
筆談
作者:秦海地
鬆柏不畏風雪,臘梅淩寒獨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太陽東升西落,萬物春發秋實。自然界的一切,皆以堅守軌跡而生生不息。人生亦需要堅守。唯有如此,才能守住心靈的安寧,守住生命的本色,守住人生的美麗。所以,堅守應該駐紮在我們的生活,沉澱於我們的心靈,根植入我們的事業。
而教育,則更注定是一份堅守。
學生是幼苗,教師是園丁,教育的過程就是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漫長過程,絕非一朝一夕而能完成。成長本身就是量的積累,教育注定是一種慢的藝術。所以,教育需要等待,需要耐心持久地等待。
精心的陪伴,耐心的堅守
隨著社會的發展、節奏的加快,人們都渴盼有一種高效便捷的方法,讓成功來得更加快捷一些。但殊不知,任何一種好的方法,都需要耐心持久地使用。電視熒屏上的“許三多”這個憨厚執著的經典熒屏形象告訴我們,有時我們身上缺乏的恰恰是追求成功的那份堅守的勇氣與毅力。
教育者的堅守,是對學生成長的嗬護與陪伴。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喚起學生的主動意識,要敢於放手、學會放手,讓他們自由成長。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學生畢竟處於青春成長的叛逆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還很容易喪失自製力、自控力。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的成長仍然需要教育者精心的陪伴、耐心的堅守,這種陪伴與堅守即使不在“台前”,也必然會在“幕後”。素質教育並不是我們不教育,也不是我們可以教育無作為,學生的成長需要我們春風化雨般的潤澤,需要我們長時間的引導與幫助。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速成的教育,也沒有完全“散養”的教育,學生的成長需要教育者的陪伴與堅守。
我們都知道,心理學有個著名的觀點,一個正常人養成一個好習慣平均需要21天不間斷地自我激勵和外部激勵;而養成一個壞習慣卻僅需要三天。對於未成年人來說,因為其本身自製力、控製力較差,這使得他們更難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他們卻極易沾染一些壞習慣,這使得教師的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我校,我們極其注意通過內務整理、激情跑操、學習細節等教育教學行為,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這些教育的“點位”都會有老師或近或遠、或直接或間接、或“台前”或“幕後”的陪伴與矯正。正是這樣的陪伴,助推了我校學生良好習慣品質的養成。
每年臨近高考,為了給孩子們營造輕鬆而不放鬆的氣氛、讓孩子們遠離或走出考試的高壓心理,進入六月,我校高三教師都穿上“和你在一起”的大紅T恤,給學生生活上的關心、學習上的指導,更給學生心靈上的陪伴。“讓孩子們的高考像過節一樣快樂”,給學生精心準備亮晶晶的幸運星、熱乎乎的茶葉蛋,給學生精心製作笑臉、手鏈和那寓意頗豐的班級吉祥物,如一飛衝天的火箭、一鳴驚人的利炮。還有那一次一次的精彩動員,或詼諧睿智,或激昂意遠。“老師在,關懷在;關懷在,狀態在;狀態在,勝利在。”自由複習、活動減壓、考前適應、保溫訓練、營養特餐、瓜果盛宴,給學生一份真情與感動的同時,更給了學生一份信心與鼓勵。我們的學生這樣描述他們的老師們:“一會兒是老師,給同學們答疑解難;一會是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給我們送上菊花茶、綠豆湯、茶葉蛋;一會又是演講家,讓我們信心滿滿地進入最後的衝刺。”正是這種傾情的陪伴、這種執著的堅守化為一份濃濃的愛,讓孩子們的高考變得溫馨而快樂,更讓二中學子考出了更加優異的成績,獲取了更加豐富的成功體驗。
“對的就要堅持”
小至任何一種教育教學行為,大到教育教學的改革,往往有利有弊,人們更是見仁見智。聞過則喜、兼聽則明,辦教育要聽得進不同的聲音,要懂得及時糾正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不足之處,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措施。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任何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本土特色、生源實際、發展定位,學校發展的思路與措施必須適合自己的學情、校情。因此,我們既要懂得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管理措施,也要對自己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充滿自信,絕不能邯鄲學步、亦步亦趨,更不能畏首畏尾、全盤否定、喪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