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村 打造“中國有機穀”
封底人物
作者:張小華
王小村簡介
先後受教就學於中國武漢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現為美國愛荷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美國法摩康集團董事長,中國有機穀集團公司董事長,曾兼任武漢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四川大學和荊楚理工學院客座教授,現擔任河南省經濟技術研究院名譽院長,湖北襄陽市人民政府顧問,國家外國專家局專家。
2012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世界環保大會上,美國愛荷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王小村,提出了“微觀礦藏”理論。
在自然界有兩種礦藏,一種是置身於地下與地表、看得見摸得著的金礦、鐵礦、煤礦、稀土,等等。它們是重工業、輕工業等傳統行業所需要的原材料,可稱之為“宏觀礦藏”。另一種礦,它深處於動植物體內的細胞和組織之中,在許多情況下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就其重量來說也是微不足道。但是從這裏麵挖掘出來的功能物質,卻是另類的金子,另類的燃煤,另類的稀土。因為用它可以增進人類的生命力,可以有針對性地抗衡各種各樣的疾病,可以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麵改善人的生活,美好人的生命。這些物質構成更高層次的“元素周期表”,即構成了更高層次的人類得以發展延伸的物質基礎。王小村稱之為“微觀礦藏”。
王小村所掌握的核心技術,就是從任何一種名不見經傳的動植物當中提取出獨到的功效物質,將之變成獨特的產品,然後基於產品開發與形成的過程,向其周邊,向其上遊與下遊不斷地輻射延伸出獨特的產業鏈。對“微觀礦藏”與“宏觀礦藏”的開發利用,兩者間有根本性的區別。宏觀礦藏是不可再生的,對它的開發實際上是對自然的破壞,對環境平衡的逆反;而微觀礦藏是可再生的、可以循環的、甚至是周而複始的,它是對人類生命的一種延伸和擴展,這個產業的發展會使生態達到一個更高水平的平衡。王小村認為,微觀礦藏不僅僅是一個理念,一套技術,一種資源, 而是未來的中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的、最具生命力的、最符合人類生存與發展所要求的產業。“我們試圖從各種動植物體內鑒定、分離、提取功效成分,使之成為具有天然、綠色、有機、安全等特質的、可為醫用、藥用、化用、膚用、酒用、飲用、食用的產品,在中國中西部形成勞動密集型的生態農業園區與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回報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園區相融彙的新經濟板塊。”
以王小村所提出上述“微觀礦藏”為理論基礎與技術導向,從2012年12月開始,在湖北省襄陽市所轄三縣一市(南漳縣、保康縣、穀城縣、老河口市), 一個集生態維護工程、“微觀礦藏”開采工程、有機精品農業工程、安全食品工程、循環利用工程、生態休閑旅遊工程、美麗新農村建設工程,這七位於一體的“中國有機穀”,已經成為襄陽市人民政府的重大戰略舉措, 在跨地一萬平方公裏的遼闊區域裏實際展開。
作為國家外國專家局專家、襄陽市人民政府顧問、中國有機穀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小村建言“中國有機穀”應該建成為:技術先進、產出精粹、品種多樣、品質優異的綠色產業集群;有機種植養殖與原生態旅遊休閑兼容並存的風水寶地;勞動密集型的種植養殖業與技術密集型的精深加工業相輔相成的經濟板塊;聚“三高一低”(高效、高產、高質、低碳)之特征的安全食品基地;集“三農三生”(農民、農業、農村與生活、生產、生態)之大成的城鄉聯合體。這項跨地域、跨學科、跨行業的巨型係統工程,實踐著王小村的科學理想,也正造福於幾百萬山區農民。它演繹著一個到西方取經、學習那裏的先進理念與高新技術,到後來學以致用報效祖國的中國學子的“中國夢”。
從一個生長在江南水鄉腦際中常常縈回著科學暇思的少年,到美國著名學府的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從一個從事過肩挑背扛傳統農耕的知青,到籌劃推動跨地萬裏的現代農業經濟特區發展的總設計師;從科技立國的築夢者到實業強國的踐行者;王小村走過了漫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