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大家好,這裏是江亭。

《群青》的初稿是在4月10日完成的,正好是2018年的第100天,我關掉電腦的時候長舒了一口氣。本來2017年年中的時候我就在構思,但提綱的開頭就卡住了,一直進展不順利,包括約拿的人物設定也更換了四次都不滿意。就像在小說裏,約拿從一個業餘人士開始從事濕壁畫,從草稿開始反反複複地修改,初期工程不得要領……《群青》也是磕磕絆絆著推進的。直到年底的時候,我在重讀《巴黎聖母院》的時候得到了靈感(約拿的人物設定來源於鍾樓怪人),才真正敲定了整個故事。

我反省整個構思過程,其實是因為閱讀量和基礎素材準備不足,沒有紮實的曆史知識和藝術知識儲備,才會出現腦袋裏空空如也的情況。盡管後來我也補充了一些曆史資料,但是《群青》作為真實曆史背景設定的小說還是有很多不足。這裏需要澄清一些文中的基礎設定,以免造成誤會,為了劇情需要我對史實做了修改:

1.  聖朱斯托修道院:坐落於佛羅倫薩城牆腳下(並非羅馬),由耶穌修會修士組成顏料製作團隊,以彩繪玻璃聞名全歐。

2.  佛朗西斯科?阿利多西:意大利博洛尼亞城主喬凡尼?阿利多西的第三個兒子,生為貴族。在跟隨尤利烏斯流亡法國期間,阿利多西成為教皇的秘書官和財務官,1505年調任帕維亞的樞機主教,1510年任博洛尼亞教務主管。1511年,博洛尼亞內部發生叛變,阿利多西棄城而逃,卻誣陷烏爾比諾伯爵叛國,被伯爵的屬下斬首於騾子下。

3.  尤利烏斯二世:尤利烏斯唯一在史書上有名字的後代是女兒菲利斯?德拉?羅維爾(Felice della Rovere),是他與教皇亞曆山大六世的女兒盧克雷齊婭?波爾賈所生。菲利斯後來成為了文藝複興時期羅馬最有權勢的女人之一。

另外文中如果還有其他曆史細節不妥,請大家多多諒解,也歡迎指正。

16世紀初的羅馬非常吸引人。意大利本來就是容易滋生浪漫的地方,它登峰造極的藝術成就、紛亂複雜的政治格局、宗教改革的希望、生動的民俗生活等元素摻雜在一起,賦予了羅馬深刻的魅力。《群青》描繪了我心目中的羅馬,也是我心目中文藝複興時期的愛情。它是一個很浪漫的故事,希望在看完這個故事之後,能讓大家喜歡,給大家開心的感覺。

謝謝大家,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