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平台
·我讀封麵·
誰來治生病的醫院
醫院本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可如今有些醫院追求的目標不是治愈了多少患者,而是創收了多少銀子。在這種醫院工作的大夫,不是以治愈患者為快樂,而是以“宰”患者為目標,不管你是患了頭疼腦熱的小感冒,還是長了個不足掛齒的小膿包,對不起,隻要你來找我治病,那就請你為我院先進的醫療設備“獻獻愛心,捐一大筆錢吧”!患者病在身,還有藥可治;醫院“病”在心,可有高明的大夫為醫院做換“心”手術?
(讀2015年7月封麵《“九字”大夫》)
劉天明(山西)
·感 悟·
最後的村莊
一個村莊兩個人,兩個人守著一個村莊。這是中國鄉村落寞衰微的真實寫照。伴隨著鄉村空心化程度的日益嚴重,長此以往,“最後村莊”的危機也將會不期而至。這絕非危言聳聽!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緣於物質魔力的巨大牽引及“三農”現狀的不盡如人意,加上新生代農民日漸蘇醒的變革意識,使得原本魂係故裏、安土重遷的諸多鄉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遠方和遠行。其中不乏有人搖身一變成飛出“雞窩”的“金鳳凰”。在社會認同、世人羨慕的背景下,與其說他們背叛了故鄉,不如說他們是在極力追求新生,而這種新生的機遇正是這個瞬息萬變、轟轟烈烈的時代所促成的。對此,有人縱身一躍緊追不舍,也有人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理由皆充分並且都無懈可擊!
可以想見“兩個人村莊”的無助現實及悲情未來。當世人在關切的注視和失望的想象中,被迫去接受一個又一個類似《兩個人的村莊》逐漸消亡的殘酷時,真的該心如刀絞,淚流滿麵!因為我們實在不想也不願看到:某個真實的鄉村會在不久的將來無奈地成為中國最後的村莊。
(讀2015年6月《兩個人的村莊》)
王老實(安徽)
創新沒有標準答案
教授獎勵一百元,為打破課堂上“有問無答”的窘境,乃為無奈之舉。讓人苦笑過後,不能不做認真反思。對於國內大學課堂上普遍存在的“有問無答”現象,專家認為,是講課老師照本宣科,引不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所致。筆者以為,此絕非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在於,不鼓勵思考、提問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在上大學前已經習慣了接受標準答案。“標準答案”省去了費力氣的獨立思考,又能得到高的分數。於是,孩子們總是盼望成人給出“標準答案”,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惶惶不安。結果造出了大量的“複讀機”及“考試機器”。以色列著名作家阿莫斯·奧茲說:“懷疑和爭辯是猶太文明的特征。”一千多萬猶太人,獲得自然科學諾貝爾獎者數以百計,這與他們獨立思考、善於提問大有關係。
沒有獨立思考,就沒有探索創新,就沒有民族、國家的未來。問題出在大學課堂裏,根源是在應試教育上。創新沒有標準答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
(讀2015年7月《大學課堂》)
陸成文(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