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趕來的徐慶哪裏是董厥的對手,三千人馬很快被打垮。
徐慶命大,在他親衛隊的保護下總算撿了條命,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一方麵他糾集敗兵繼續尾隨著董厥,另一方麵他不斷發出告急文書,讓後麵的大軍快速跟上。
三天後,他拉下的七千步騎兵率先趕到,和徐慶的敗兵結集在一起後達到了八千兵力,而這個時候,董厥為了給劉揚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便臨時立下營寨,準備孤軍阻截。
徐慶有了援兵後,底氣可就足多了,但這回他可沒像先前那麼冒失了,麵對當道紮寨的董厥,他學乖了,他並沒有急於進攻,而是分兵現在兩翼梭巡,確定沒有伏兵之後,三麵包抄,將董厥近兩千人的隊伍團團圍住。
但他還沒來得及展開進攻,劉揚的龍騎兵就到了,雙方在寬闊的小楊林場上展開了正麵對攻,七千對八千,蔡家軍稍稍占優,但南河軍的騎兵明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雙方一決戰,南河軍兩翼騎兵立刻出動,從兩側包抄,兩個衝擊過後,徐慶的八千兵馬立刻全線崩潰,混亂中,徐慶被劉凝當場生擒,和高德做了伴。
然而這還沒結束,徐慶的潰兵往北逃竄的時候恰巧遇到南下的賀班前鋒,一支兩千人的輕騎,殺得性起的南河軍正愁沒地方發泄,立馬是迎頭給了他們一頓痛擊,領軍的賀班被董厥斬殺,剩下的騎兵四散而逃,而跟在他們後麵的步兵一聽前軍被擊潰,主將被斬,立馬就亂了套,原本氣勢洶洶南下的大軍亂成一團,有的向北,有的向東,有的直接扔掉兵器逃了,更多的索性就直接投降了南河軍。
後軍都督南陽太守許鐸眼看無法製止大軍的潰敗,以為南河軍和李家聯合了,為了不讓損失進一步擴大,索性自己領了後軍兩萬餘人直接退回江夏,拱手把豫章和淮陰兩郡讓了出來。
等到上京傳來消息,探實了劉揚的虛實之後,蔡陽氣得直接把許鐸收監,重新任命經略府左都督高庸都督荊北諸郡,整合了十萬多人,準備再次南下。
信心滿滿的高庸熬過了炎熱的夏季,秋季舉兵南下之際,發現自己幾乎是如入無人之境,更讓他瞠目結舌的是,所過之處,各城各郡,幾乎沒有遇到任何的抵抗,更鬱悶的是豫章和淮陰兩郡幾乎空無一人。
直到他的大軍撲到了靈河邊上,才發現南河軍的蹤影,他麵對的是南河的三萬水軍。
高庸的大軍一旦靠近河邊,立馬就會遭受一頓猛烈的飽和攻擊,毫無還手之力不說,還死傷慘重,這麼一來,別說是渡河攻擊南河了,現在是連河岸邊都不敢靠近。
更讓他頭疼的是,南河軍仰仗著水軍的優勢,不時在夜晚的時候出動小股精銳騎兵偷偷渡河偷襲高庸的營寨。
打了一個秋季之後,高庸很快就堅持不住了,後方補給跟不上不說,這南河軍沒日沒夜的日夜騷擾讓他幾乎是夜不能寐、損兵折將,到了入冬前,十萬大軍,戰死萬餘人,逃跑的有三萬多,投降了南河軍的有兩萬餘,他手頭上竟然剩下不到四萬人,其中還有大半傷員。
仗已經沒法再打下去了,高庸連續向蔡陽寫了十幾封的求救信,要求增兵,而此時,北方的燕王在經曆了一係列的失敗後,慢慢恢複了元氣,重新大兵陳境上黨,蔡家北方戰線再度吃緊。
在這種狀況下,蔡陽不得不率先向劉揚提出求和。
接到求和信後,劉揚以皇帝劉馨的名義將蔡陽狠狠訓斥了一頓,並罷免他太宰的職位,然後又以皇長女剛剛出生沒多久為由頭,又表示可以原諒蔡陽的過失,同意他的求和。
蔡陽雖然氣得直吐血,但也是沒有辦法,還得親自上書為自己辯解一番,然後在魏仲的建議下,提出了和解方案。
雙方以靈河為界,荊南四郡外加淮陰、靈北、豫章一共七郡劃歸南軍,荊北四郡則歸蔡軍,雙方一旦和解,不得違背盟約之類雲雲。
這份和解書,表麵上蔡陽是吃了大虧,但實際上對他來說,荊南四郡原本就和他不對眼,他想管也管不著,淮陰、豫章則已成廢墟之地,靈北原本就不是他的地盤,所以表麵上他是吃虧了,可實際上他本來就沒丟掉什麼,而且這麼一來,劉揚還要去專心對付荊南四郡還有袁沛那頭老狐狸,短時間內,至少劉揚是沒辦法北上找他麻煩了,他相信,隻要收拾了燕王,再揮軍南下,這天下終究還是他的。
劉揚接受了和解,而且表麵上,魏仲的目的也達到了,荊南四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的太守陽奉陰違,根本不聽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