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手機之都”的崛起密碼
特別報道
作者:韋達韜
計算一道題——從1數到1億,要多久?
你或者會說,誰會這麼無聊。
不過,這確實是一個發生在重慶市南岸區的故事。
2015年1—7月,南岸手機出貨量達到5889.4萬台,同比增長36.1%。
不出意外,南岸區今年手機出貨量將超過1億台——“西部手機之都”輪廓初現。
從手機的“不毛之地”到1億台的出貨量,南岸隻用了短短七八年時間。
手機產業過去集中在沿海一帶,而南岸手機產業集群的崛起,改變了中國手機產業的布局。
“西部手機之都”崛起的密碼是什麼?
惡性循環
300多家供應商。
700多家經銷商。
300多家新聞媒體。
…………
2007年1月18日,南岸茶園新區玉馬路8號人滿為患。
這天,國虹通訊請來林誌玲代言手機新品,同時向世界宣布,長虹手機千萬產能基地在重慶落成。
對於手機行業來說,這個新聞絕對勁爆。
“其時,在重慶乃至整個中西部,手機產業基本為零。”南岸區移動終端辦公室副主任楊健平說。
橫空出世一般,“南岸造手機”賺足了眼球。
事實上,從零開始的南岸手機產業也很快收獲了“真金白銀”。
“到2008年,國虹科技就在2萬平方米的廠房實現了30多億元的產值。”楊健平說。
同處茶園新區的14家皮鞋廠,當時的總產值不過7000萬元,稅收則隻有60萬元。
茶園新區管委會很快把打造千億工業園區的希望放在了電子通訊產業之上。
可尷尬的是,彼時茶園新區隻有國虹一家手機製造企業。
“憑此一家企業,不可能支撐起一個產業集群。”楊健平說。
可要想打造一個手機產業集群,並沒這麼簡單。
茶園新區甚至重慶都沒有通訊配套企業,很難吸引手機整機製造企業入駐。而若沒有整機企業入駐,就更難吸引配套企業。
這麼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橫亙在茶園新區管委會麵前。
兩端合圍
HTC代表來了,摩托羅拉代表來了,黑莓代表也來了……
2010年10月13日,全球通訊界各路精英雲集南岸茶園新區。
他們的到來,隻為見證本行業的一個重要時刻——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西南分院正式掛牌。
電信研究院掌握著手機製造商的“命門”——隻有拿到該機構出具的認證書,企業生產的手機才能上市銷售。
當時,電信研究院隻在深圳、上海建有分院。
“因為深圳、上海分別是全國最大的手機整機製造基地、全國最大的手機設計基地。”楊健平說。
其時,茶園新區隻有國虹等少數幾家手機企業,市場需求小。
不去努力引進手機製造企業,引進電信研究院幹嘛?
“我們發現,照搬深圳、上海的手機產業發展模式,行不通。”楊健平說。
為此,南岸選擇了“微笑曲線”發展模式——專注產業價值最豐厚的區域,集中在產業鏈的兩端發力,即研發和市場。
研發先行。“引進電信研究院等行業內知名研發機構,在研發端進行趕超。”楊健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