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技成果股權化的重慶理工樣本(1 / 2)

科技成果股權化的重慶理工樣本

特別報道

作者:董莎莎

2015年7月8日,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高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宣講會正在舉行。

“要讓科研成果的股權化率達到70%以上。”會上,重慶市教育工委書記趙為糧放出信號。

同時,趙為糧舉例肯定了重慶理工大學的探索:“學校與企業聯合成立的重慶理工清研淩創測控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年的年產值就達5000萬元。”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剛成立的企業具有如此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關鍵是擁有核心技術,同時,還有科技成果股權化的激勵。”重慶理工大學校長、教授石曉輝一語道破玄機。

動力不足

讓淩創科技公司一舉成名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正是‘汽車動力傳動係統係列試驗技術’。”石曉輝揭開謎底。

而對這一係列技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

“當時,汽車零部件等技術研究尚不是國內高校研究的熱點。”石曉輝坦言。

不過,作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專家,石曉輝敏銳地察覺到,被列為重慶支柱產業的汽車、摩托車產業前景十分看好。

石曉輝斷言:“就應該在其還是冷門的時候著手研發。”

於是,由石曉輝牽頭,確定了汽車零部件項目的科研方向,並著手建立科研團隊,打造研究基地。

2000年,在石曉輝團隊的努力下,汽車零部件及其檢測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建成。

十多年來,團隊研究成果捷報頻傳。

截至目前,該係列技術先後獲得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七個獎項。

技術成果出來了,然而,卻沒能在第一時間實現大規模產業化。

“當時,政策導向並不利於技術成果產業化,導致科研團隊動力不足。”重慶理工大學科研處處長林治華解釋說。

於是,該成果被囿困於實驗室。

“實驗室的條件有限,工程化效率相對較低,產業化步伐相對較慢。”重慶理工大學副教授、該技術團隊成員鄒喜紅說。

高校研究團隊的這種困擾並非個案,當時,重慶多項科技成果都存在轉化難和步伐慢的問題。

政策破局

對於科技成果轉化難這一問題,重慶市政府也在尋求突破。

“如今,勞動力投入的紅利時代逐漸過去了,以後更多的投入要靠技術創新。”時任市科委主任鍾誌華說。

有鑒於此,政策破局勢在必行。

2012年12月,《重慶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股權和分紅激勵的若幹規定》出台。

“《規定》提出,科學技術獎勵的經濟效益評估比重提高到35%到40%,有利於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政策出台後,鍾誌華如此解讀。

當然,政策破局並未止步於此。

兩年後,《重慶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出台。

“這次進一步提出了入股獎勵、收益分成、股權獎勵等六種激勵方式。”鍾誌華說。

股權激勵政策的不斷釋放,引起了高校、企業的連鎖反應。

2014年4月9日,重慶理工大學迎來全校科研工作會。

會上,科研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受到表彰。

而更讓人充滿期待的是,會議發布了《重慶理工大學科學研究三年(2014—2016年)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