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證”抵押喚醒“沉睡資源”
改革視點
作者:趙廷虎
2015年8月26日,天氣微涼,重慶江津現代農業園區。
錦程實業有限公司旁邊的幹道上,五輛東風牌大貨車整齊地停靠著。
30多名工人來回穿梭,不停地將柑橘幼苗搬運到貨車上。
“這是錦程實業培育的柑橘幼苗,銷往廣西等南方省市。”負責搬運工作的劉榮海說。
放眼望去,占地350畝的柑橘容器苗圃“座無虛席”,300萬株柑橘幼苗正酣暢地吸收陽光雨露。
誰能想到,一年前,由於資金瓶頸,這片苗圃還空無一物!
融資困境
2014年9月7日,錦程實業育苗中心會議室。
公司總經理鄭勇癱坐在椅子上,一個勁地歎氣。
“鄭總,我們把銀行的門檻都快踏破了,可銀行就是不貸款。”財務部經理劉紅梅向鄭勇倒苦水。
鄭勇雙睛透過玻璃窗,直勾勾盯著對麵的育苗室,仿佛沒有聽見劉紅梅的話。
鄭勇為何如此犯難?
這得從一場“病”說起。
2014年,號稱“柑橘樹殺手”的黃龍病襲擊了廣西壯族自治區。
為了防止黃龍病蔓延,廣西在全區範圍內砍伐柑橘果樹,導致柑橘苗株缺口達到數百萬株。
“育苗中心剛建成就遇到這麼一個好機會。”鄭勇樂開了懷。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計劃育苗300萬株,每株成本5元,啟動資金需要1500萬元。”這讓鄭勇操碎了心。
入駐農業園區時,鄭勇已把5000多萬元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建廠房、修道路、挖溝渠、種果樹、建苗圃……
幾年下來,鄭勇的錢包癟了。
鄭勇原以為,之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作為有形資產抵押,獲得銀行貸款。沒想到,卻處處碰壁。
由於這些資產附著在農業用地上,而土地所有權在集體手中,承包權在農戶手裏,農業公司通過土地流轉隻獲得了經營權,造成有形資產產權不明晰。
“再加上農業生產風險高,所以,沒有銀行願意貸款給我們。”鄭勇說。
一籌莫展之際,鄭勇隻好向園區管委會求助。
政府破局
“錦程實業的融資困境並非個例。”園區管委會主任劉玉忠說。
原來,大多數企業都走過錦程的“老路”,園區50多家農業企業共形成了47億元的“死資產”。
如何讓資產“死而複生”,政府破局勢在必行。
“要盤活這筆資產,關鍵是要明晰產權。”劉玉忠說。
2013年8月,江津區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快重慶市(江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決定》,提出了“四證抵押融資模式”。
所謂“四證抵押融資模式”,就是政府對有形資產進行確認,由區農委、交委、水務局和林業局,分別出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證明、公路建設證明、水利設施建設證明、林木種植證明等“四本證明”,並以此抵押貸款。
其實,幾年前,重慶就實施了“三權抵押”政策。
“但這一政策隻適用於個體農戶,不適用於農業企業。”劉玉忠說。
而“四證抵押融資模式”正是對這一政策的突破。
“農企投入大、周期長,如果沒有可靠的信譽保障,銀行不敢輕易貸款。”重慶農商行江津支行金融部副經理胡靜說。
針對銀行的擔憂,區政府成立了江津綠豐農業擔保有限公司。
“此後,20多家園區企業拿到了‘四證’,銀行開始放貸了。”劉玉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