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管理有了“硬杠杠”
黨建新苑
作者:韋達韜
2014年4月13日,夜已深。
重慶市永川區臨江鎮老黨員陳世榮端坐在桌子前,撿起了筆。
起筆,放筆,撕掉剛寫了幾段的信紙……
剛買回的一遝信紙,已被陳世榮撕得沒剩幾頁。
屏氣凝神,72歲的陳世榮下決心要把這份“悔過書”寫好。
“從此以後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陳世榮努力把字寫得工整一些。
20多年前,由於搬到外地居住,陳世榮與黨組織斷了聯係。
其時,陳世榮並沒把這當回事,甚至一度“忘了自己的黨員身份”。
直到不久前,永川展開了黨員日常管理量化考評工作。
“通過這項工作,我們要讓黨員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永川區委常委、組織部長陳智說。
管理缺位
2013年7月26日,一個小夥子風風火火走進永川區委組織部組織關係接轉處。
“我來轉黨組織關係。”小夥子說。
“稍等啊。”工作人員張念接過材料。
“能不能快點。”沒一會,小夥子便不耐煩了,“黨員身份,一點用沒有,麻煩事還多。”
…………
這種情況,張念沒少碰到。
“黨員身份意識淡薄的問題日漸突出。”陳智說。
開始時,工作人員還會與對方理論一番。
可此時,往往一句話就會把他們打敗——都不知道去哪裏找黨組織。
“黨員身份意識淡薄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員感受不到黨組織的存在。”陳智說。
在農村,大批黨員外出打工,如候鳥般變換地方,找不到組織,組織也找不到他們。
在城市,“單位人”變成“社會人”,黨員各幹各的事,無事不找黨組織,有事又怕組織解決不了。
…………
黨員在哪裏,他們在想什麼、幹什麼,生活過得怎麼樣,基層黨組織一度不是很清楚。
“管理上的缺位,導致黨員身份意識淡化,其先鋒模範作用更是無從談起。”陳智說。
針對這些問題,2013年12月,永川開始探索試點村(社區)黨員日常管理量化考評工作。
“提高黨員身份意識,從加強管理開始。”陳智說。
自我淨化
“張慶坤到底是哪個?”
2013年12月底,一份檔案讓時任永川南大街街道黨委組織委員的吉偉眉頭皺了起來。
不久前,吉偉接到一項任務——對轄區內黨員展開“大普查”。
“加強黨員管理,首先要清楚全區黨員的家底。”永川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李兆龍說。
發展黨員,就必然有檔案。理清檔案,才能把全區黨員的數量、是否與黨組織聯係、是否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等情況摸清楚。
“家底”不清,黨員管理就無從談起。
“必須找到每一個黨員。”這是一個“死命令”。
可搜遍整個轄區,吉偉都沒找到“張慶坤”這個人。
“是不是名字寫錯了?”有人提醒。
轉換思路,吉偉很快就找到一個叫“張應坤”的人。
經走訪比對,確定了張應坤才是這份檔案的主人——由於當年供銷社改製,張應坤轉接組織關係時名字被弄錯。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在全區,錯統、漏統,甚至檔案丟失的情況並不少見。
而摸清家底隻是第一步,緊接著,永川區委組織部聯合公安、計生、綜治、司法等部門對黨員情況進行聯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