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問“這有什麼用”(1 / 1)

別問“這有什麼用”

文化大觀

作者:蔡康永

大學畢業時,爸說:“你一定要念個碩士學位。不用念博士,可是碩士是一定要的。”

為什麼“碩士是一定要的”?我沒問。

爸爸對我的要求非常少,所以一旦他開口,我就會照單全收。

“沒問題,一個碩士。”我說。

“要念一流的學校。”爸又指示。

“沒問題,一流學校。”我說。

我當然很同意“念一流學校”的想法。在大學四年,整天聽我的好友阿筆不斷告訴我,西方最厲害的那些大學厲害在什麼地方:柏克萊大學待了多少個得過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又完成了什麼手術……

對於在各種爛學校混了十幾年的我們來說,沒事就把這些知識神殿的名字在牙齒間盤弄一番,實在是個方便又悲傷的娛樂。

這娛樂中,其實充滿了向往和自卑。

“一流學校,碩士就好。”

爸對學位的指示,我已經清楚收到。現在,輪到我對爸開條件了。

有風格的料理師傅,是不會任憑客人想點什麼就做什麼的。客人可以要求吃生魚片,可有風格的師傅會決定此刻最適合做生魚片的是哪一種魚。也就是說,你點歸你點,未必吃得到。

“爸,我隻念我想念的東西喔。”

“可以,不要念太多就好。”

爽快。這是爸跟我隨著歲月培養出來的默契。各取所需,互蒙其利。

不過,老實說,“我取我需”的狀況,似乎比“爸取爸需”的狀況要多那麼一兩百次吧。

我想念的東西,對一般爸媽來說,似乎有點怪。

我想學“舞台劇”。

還好,我爸不是“一般的爸媽”。

從小到大,爸從來沒問過我:“這有什麼用?”

“這有什麼用?”幾乎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受歡迎的問題。每個人都好像上好發條的娃娃,你隻要拍他的後腦一下,他就理直氣壯地問:“這有什麼用?”

“我想學舞台劇。”“這有什麼用?”

“我正在讀《追憶似水年華》。”“這有什麼用?”

“我會彈巴赫了。”“這有什麼用?”

這是我最不習慣回答的問題,因為我沒被爸問過這個問題。

從小,我就眼睜睜看著爸媽做很多“一點用也沒有”的事情。爸買回一件又一件動不動就摔破的瓷器、水晶;媽叫裁縫來家裏量製一件又一件繁複的旗袍;一桌又一桌吃完就沒有的大菜……但從來沒有人會問:“這有什麼用?”

“漂不漂亮?”“喜不喜歡?”“好不好吃?”這些才是整天被問到的問題。

長大以後,常常被別人問:“這有什麼用?”我才忽然領悟,很多人是隨著這個問題一起長大的。

我不大確定這是不是值得慶幸的事。一直到反複確認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什麼用”時,才覺得自己運氣真好。

人生,並不是拿來用的。

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一再在灰暗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都是人生的珍寶,經得起反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