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新歐”亞歐大陸橋給重慶企業“走出去”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經濟研究
作者:麻紅曉
【摘要】自 “渝新歐”亞歐大陸橋試運行以來,對重慶的內陸開發高地建設和經濟貿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本文試圖就“渝新歐”亞歐大陸橋的背景下分析其給重慶企業“走出去”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
【關鍵詞】渝新歐,機遇,挑戰
一、“渝新歐”亞歐大陸橋簡述
(一)形成背景
在“渝新歐” 亞歐大陸橋形成之前,世界上已先後建成了兩座亞歐大陸橋,為東西方的經濟貿易發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一座亞歐大陸橋是從俄羅斯東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為起點通向歐洲各國最後到荷蘭鹿特丹港的西伯利亞大陸橋。第二座亞歐大陸橋東起我國黃海之濱的連雲港,向西經隴海、蘭新線的徐州、武威、哈密、吐魯番到烏魯木齊,再向西經北疆鐵路到達我國邊境的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再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西止荷蘭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橫貫亞歐兩大洲中部地帶。
由此可見,前兩條亞歐大陸橋物流輻射覆蓋了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和部分東部沿海,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2009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若幹意見(國發3號文件),在國家戰略層麵正式研究設立“兩江新區”,把重慶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要求未來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遊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國際貿易大通道和西部地區物流中心。同時,隨著內陸開放步伐的加快,對鐵路、港口等貨物出海通道需求增加,包括重慶在內的西南地區物流通道的運載能力麵臨著巨大的挑戰。此外,國家急需減輕和擺脫“馬六甲困局”對我國經濟、政治和安全方麵的重要影響。基於以上因素,“渝新歐”亞歐大陸橋即第三座亞歐大陸橋應運而生。“渝新歐”亞歐大陸橋的建設借鑒了前兩座亞歐大陸橋的思路和經驗,是在前兩座“歐亞大陸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二)發展曆程和現狀
“渝新歐”亞歐大陸橋從建設初期就備受矚目,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雖然建設過程中困難重重,但經過各方努力,逐步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2010年10月18日,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國內段試運行正式開始;2011年3月19日,“渝新歐” 亞歐大陸橋正式運行;2012年4月12日,中鐵、俄鐵、德鐵、哈鐵、重慶交運集團合資組建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2013 年3 月18 日下午,從德國杜伊斯堡發車的“渝新歐”首趟回程試驗班列順利到達重慶團結村鐵路集裝箱中心站;2013年9月18日,重慶市政府與中鐵、俄鐵簽署了《關於“渝新歐”國際鐵路集裝箱班列三方合作備忘錄》,確立了貨量與價格聯動的機製。據市經信委最新消息,2014年開行的渝新歐公共班列將達到114班。其中去程班列102班,回程班列12班,不僅開行班列數量超過過去3年(112班)的總和,還將實現公共班列的雙向常態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