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研究(1 / 3)

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研究

經濟研究

作者:杜龍政 馮唯真

【摘要】近年來,我國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越來越多,供應鏈金融帶來的效益和未來的發展潛力使其成為商業銀行業務競爭的又一領域。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迅速,呈現出方興未艾的態勢,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顯露出各種漏洞和問題。本文從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的現狀出發,對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行了理論闡述和分類,分析和歸納供應鏈金融業務所出現的問題,主要包括法律環境的不完善,技術平台的缺失,風險管理的不足等內外部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技術平台,風險管理,供應鏈金融,創新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業務作為一種金融創新服務,其所起的帶動商業銀行業務增長的引擎作用越發顯著。我國各家商業銀行抓住了現代金融發展的趨勢,積極進行金融業務創新,不再將目光聚集在單個個體,而是放眼整個供應鏈係統,紛紛推出供應鏈金融服務。由此,供應鏈金融續寫了現代金融發展的新篇章,成為商業銀行競爭和盈利的重點業務之一。

一、供應鏈金融概念簡介

關於供應鏈金融的定義,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學者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至今也沒有統一的界定。立足於本文的研究內容,從銀行的角度出發,將供應鏈金融定義為銀行以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為中心,向上下遊企業延伸,為整條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以信貸為主的金融服務。這種創新的金融服務不僅包括融資,還包括由此帶來的結算、理財等現金管理,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新的收益點。

二、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發展現狀

近年來,結合金融服務和互聯網技術的電子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並越來越受到商業銀行的重視和融資企業的青睞。招商銀行於2002年首次推出網上國內信用證,開始了發展電子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進程,到2009年其該項業務也發展出3316家客戶,產品交易量達1000億元。2010年底,深圳發展銀行開發的供應鏈金融線上平台也有將近1000戶以上的客戶。網絡化使得供應鏈金融業務更加便捷和有效率,是未來供應鏈金融發展的主流方向。

雖然供應鏈金融在國內的發展隻有短短的10幾年,但是在各大銀行的努力研發和推廣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產品品種和類型越來越多樣化。我國商業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業務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從最初的以信貸融資為主,到現在開始嚐試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金融服務體係,結合企業的需求,推出各種增值服務。供應鏈金融業務也成為了國內銀行新的業務增長點,是銀行重要的經濟效益來源。根據申銀萬國的一份報告預測,整個供應鏈金融業務2011年融資餘額規模為5.75萬億元,2012年有望達到6.9萬億元,增速約為20%。而就單個銀行來看,以深圳發展銀行為例,其2011年底貿易融資授信餘額2246億元,較年初增長28%。但我國供應鏈金融仍處於初級階段,發展勢頭迅猛的同時也存在許多的漏洞和問題,需要各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隻有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了,我國供應鏈金融才能走得更遠。

三、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製度環境的問題

1.法律環境的不健全。綜合而言,我國供應鏈金融法律建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歸納為:第一,關於供應鏈金融涉及到的物權和擔保問題的記載比較分散,沒有統一的完備的法律文件,同時對具體的實施細節缺乏明文規定,使得權益的不確定風險變大;第二,法律規定的動產擔保範圍較少,《擔保法》所規定的動產主要包括“抵押人所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對於供應鏈金融經常涉及到的存貨和應收賬款等物權的規定缺乏相關細則;第三,現行的擔保登記製度存在不足,容易出現多次登記、重複擔保的混亂情況;第四,優先權規則不明確,難以解決信貸人和第三方權益人之間的權利糾葛,無法保證銀行作為信貸人對擔保物的優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