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馬克思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對我國宏觀調控的再研究
理論探討
作者:劉徑伊
【摘要】我們首先分析馬克思對於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論述,由於市場的局限性,實現兩大部類的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和“在實物上得到替換”,必須要依賴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
【關鍵詞】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馬克思,宏觀調控
一、馬克思的簡單再生產理論
1. 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和兩種資本。社會的總生產可以分為兩大部類:第一,生產資料, 第二,消費資料。在簡單再生產中,每一部類的資本都分為兩個組成部分:第一,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這些生產資料本身又分為固定資本,流動不變資本。”
2. 簡單再生產過程中必要的三種轉換分析。對簡單再生產運動三種必要的交換分析,馬克思得出了三個基本的規律:即Ⅰ(V+M)=ⅡC,Ⅱ(C+V+M)=Ⅰ(V+M)+Ⅱ(V+M),Ⅰ(C+V+M)=ⅠC+ⅡC。這裏C表示不變資本,V表示可變資本,M表示剩餘價值。在這三個基本規律中,第一個是簡單再生產最基本的實現條件,它反映了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最基本的比例關係,用最概況的形式表麵了兩大部類之間相互依賴、相互製約互為條件、互為市場的比例關係。後兩個規律是從第一個規律中派生出來的,他們分別反映消費資料的生產與個人消費、生產資料的生產與生產消費之間的聯係和比例關係。隻有在遵守這些基本規律的條件下,簡單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
二、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
1. 第Ⅰ部類的積累。主要分為三個方麵,即貨幣貯藏、追加的不變資本、追加的可變資本。
貨幣貯藏。一部分資本家把貨幣資本從流通中取出,並積累成無數單個的貯藏貨幣或可能的貨幣資本,這部分被取出的貨幣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內不再流通。在部分貨幣從流通中被取出的同時,相當於這部分貨幣的商品卻在流通中。
追加的不變資本。在擴大再生產中,第Ⅰ部類的全部剩餘價值就要減少與第Ⅱ部類作為不變資本的生產資料的交換,因為資本家不能夠再與第Ⅱ部類的交換中花掉全部剩餘價值。引用馬克思的原文,“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是從簡單再生產內部生產出來的”,“這種物質基礎就是,直接用在第Ⅰ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上的、用在第Ⅰ部類潛在的追加資本的創造上的第Ⅰ部類工人的剩餘勞動。”
追加的可變資本。資本擴大再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不斷的從農業和工業的過剩者那裏得到補充,特別是那些由於手工業生產而沒落的部門那裏得到補充。始終存在的停滯的過剩人口,形成現役勞動軍的一部分,它為資本提供了一個貯存著的可供支配的勞動力的取之不竭的蓄水池,即所謂的“過剩人口”和“產業後備軍”。
2. 第Ⅱ部類的積累。第二部類的積累,可以從剩餘價值的轉化理解。在簡單再生產中,第Ⅰ部類和第Ⅱ部類全部剩餘價值是作為收入花掉的。但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剩餘價值不會全部被花掉,而存在一部分轉化為資本,在下一個周期參與資本循環,這也是庸俗政治經濟學的代表西尼爾所謂“節欲論”的出發點。轉化為資本的這部分剩餘價值,不僅不能補償第Ⅱ部類C的任何部分,而且會進一步擴大生產資本的數量。這樣,第Ⅱ部類的部分不變資本就不能從商品形式轉化為第Ⅱ部類的生產資本,第Ⅱ部類的生產過剩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