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帶給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訓
理論探討
作者:盧宇
【摘要】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建立可以說是世界社會主義史上一件驚天大事。曾經一度稱霸全球的蘇聯,卻經曆一夜的風雨後驟然倒下。仿佛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卻真正的發生了。 這又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的警示和參考意義。我們隻有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才能更好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關鍵詞】蘇聯解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意識形態
一,蘇聯解體的原因
20年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布解體,這件事是當時世界政壇領域最令人震驚的事件。麵對蘇聯無產階級被顛覆、社會主義製度被推翻、共產黨被解散、共產主義聯盟被肢解,資本主義勢利全麵複辟,不同階級、不同政治派別看法和態度截然不同。這是因為有關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製度鬥爭的命運問題,涉及到各個階級的根本利益,從不同的階級立場出發得出的結論不同,這是十分自然的事。西方壟斷資產階級政治家、思想家對於蘇聯的演變無一不彈冠相慶。從十月革命勝利、世界上出現社會主義製度之日起,他們一直把消滅社會主義這項工作視為己任。然而當時歐洲各國的武裝幹涉沒有能把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希特勒挾大半個歐洲的軍事實力的進攻都沒有打敗紅色的蘇維埃,卻在戈爾巴喬夫等放棄政權的背叛社會主義的蘇聯官員的積極配合下,他們不費一兵一卒,就實現了多年的顛覆社會主義的願望。
總結蘇聯解體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麵
1,經濟政策的弊端。所謂蘇聯模式,也稱為斯大林模式,指的是蘇聯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建立的一種政治經濟,以及外交思想等多領域的社會主義體製。具體到經濟方麵時它就是指馬克思所設想的純粹的,非商品的,非市場的社會主義理論與俄國布爾什維克的軍事共產主義實踐的結合。蘇聯高速發展的重工業,對日後蘇聯工業的迅猛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軍事工業,對日後戰勝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以犧牲輕工業和農業並且歸根到底是以犧牲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為代價的。高度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製,過度集中的各個部門管理體製、過分強調行政手段的經濟管理方法,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農產品嚴重不足。這種帶有嚴重的過於死板的官有製色彩的濟體製是必然違背經濟規律,它不利於發揮民眾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導致生產效率和效益低下,也就是發展緩慢或者停滯不前,也必然導致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明顯改善。
2,政治上過度集中缺少民主和法製。以中央高度集權、黨政不分為典型特征的政治製度,是集權體製的政治支柱。但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專製主義地基深厚民主傳統薄弱的國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民主政治建設上,不可能一下子就走上直接民主、人民自治的道路,不能立即實現通過人民自己實現的人民自我管理體製。 “蘇聯這種社會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經濟體製,嚴重影響了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的發展,導致蘇聯解體”。
3,蘇聯社會意識形態的顛覆。隨著戈爾巴喬夫所謂的“新思維”改革和 “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推進,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政權被逐步架空。蘇聯在逐步走向解體的過程中,他們在意識形態問題上到底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