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及意義(1 / 2)

淺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及意義

高教論壇

作者:王金成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國大學擴招以來,我國大學生就成了一個十分龐大的群體,對於大學生管理就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管理好現代大學生,讓大學生愉快地渡過美好的大學時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對此有獨特的見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素質、生理、心理等各方麵健康發展而存在的,它的目標是要實現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四位一體”,把職業素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創新精神內化到學生的思想世界中,並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從而教化學生創造幸福,並提高人的素質,不斷促進並提高學校管理水平的同時,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指數,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所以應把教育寓於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科學有效地管理,靈活應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從而提高在校生的幸福指數,促進學生的管理。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及意義

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是最重視最關注人的解放、發展和生存的。馬克思主義曆來反對把人抽象化,把人等同於具有絕對理念和自我精神意識的精神實體,肯定人是自然的,是思想主觀能動地反作用客觀事物的對象性存在物,強調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全部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現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個人的內在需求;把思想政治道德的認知和教育過程中各種非理性因素包括情感、意誌、動機等有效結合起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應該關注社會,成為社會服務並促進社會延續和進步的工具,和實現社會目標與政治屬性的有力手段,但這種功利價值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遠離生活,不能掩蓋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本源關係,不能遠離人本身的現實需要。

二、對幸福指數的理解

翻開《現代漢語詞典》,它對“幸福”一詞解釋為,生活境遇稱心如意。如何看待幸福?我們理解,幸福是人們對現實狀態滿意度較高的一種經常性或持續性的主觀感受,它由生活和事業的滿足感、心態和情緒的愉悅感以及人際與社會的和諧感構成,而幸福指數就是把主觀幸福感作為一項指標,通過運用專門的測量工具去獲得人們主觀幸福感的數量化結果。當學生感覺在這個集體學習是快樂的,他們便會盡力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出色地完成學業,並能主動進行額外承擔,學生學習的競爭力自然而然就會增強。隻有把“幸福指數”納入工作學習發展目標,才是真心實意地從優教育學生。那麼,當前學生的精神世界又如何呢?縱觀整個學生群體,學生的學習精神麵貌良好,但真正感到幸福者不多。“管中窺豹”,學生的幸福指數可見一斑。在我看來,當前最影響學生幸福指數是兩個矛盾:一是物質世界日漸充盈與精神世界相對空虛的矛盾,二是學習壓力不斷加大與排解渠道相對較少的矛盾。因此,學校應真正“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辦學生之所需”,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改變主觀認識,並采取有力措施豐富學生精神世界,增強歸屬感;日常多做思想政治工作舒緩學生學習壓力,增強認同感;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提升愉悅感;把學生放到最合適的崗位上,實現價值感。

三、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幸福指數的同時促進學生的管理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講技巧,是十分有藝術性的。學校擴招後,大學的建設加速,但學校基礎設施資源相對缺乏、學校人文氛圍不足等各種客觀原因,加上學校管理模式老舊等因素,有很多學生個人幸福指數不高。我們要從事實的客觀根源去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改進管理,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指數。理論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抓住事物的根本就能徹底地使用理論說服人。所以,我們主張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導一種“水滴石穿”的精神,讓各種教育因子長期高頻率出現。我試著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強度的角度,就構築幸福校園、提升學生幸福指數,促進學生管理,從高職院校大學生管理方麵談幾點膚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