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高中地理課堂全麵有效性教學
教研探索
作者:翟利鋼
【摘要】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摒棄無效教學,改善低效教學,進行有效教學,保證新課程目標的實現,是教育實踐問題的挑戰,也是國際教育比較的啟示,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育發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學是當前地理課程改革的熱點。
【關鍵詞】學案,地理教學,有效性
學案是學生學與教師教之間的中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案”代替教師在課堂上發揮主導作用,由教師提供必要的學法指導,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學習,無疑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使“學案導學”達到教學的有效和高效,取決於學案的質量。地理學案的編製需特別注重以下幾個方麵:
一、準確的學案目標定位是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期望達到的目標。學生開始時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麼,那麼他們便能更好地組織學習。”目標是一份好的學案的統領,可以分為隱性目標和顯性目標兩個方麵,即教師形成學案的目標與學案中學生學習的目標,其中教師形成學案的目標為第一層次。
1.教師形成學案的目標。一份學案將讓學生在多長時間內,達成什麼樣的學習效果。這是教師形成學案的目標,學案編寫包括學習流程順序、活動的設計、信息的呈現方式、圖表數據的使用、探究問題的拋出及針對練習的數與質等,這些怎麼編製,為什麼這樣編製,必須經過反複考慮,明確編寫的目的性。比如,在學習“冷熱不均形成熱力環流”一課學案的導入中,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看起來該問題直接切入主題,其實難以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教師形成學案目標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樂於探究、樂於學習,在探究中逐步深入,以獲得知識與能力,從而產生成功的愉悅與持續進取的動力。
2.學生學習的目標。“學案導學”是教學時能使學生始終處在“問題提出——問題求解——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在“學案”中將學習目標示意給學生,能使學生在課前的預習、課本中的學習及課後的檢查中,都可以“學案”為導向進行學習和小結,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在學習中也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學。學案中明確給出的學習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經過實踐思考,筆者認為學習目標的確立應該具體、實在、可操作性強、能達成;學習目標的用詞應注重淺顯易懂、準確到位,如使用“了解”、“理解”、“知道”、“學會”,等等。
二、活潑的學案過程編製是實現地理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1.節奏鮮明的學習流程安排。好的學案,如同一首優美的旋律,節奏明快輕鬆。緊張時高潮迭起,低回處凝聚心神。地理課程中信息呈現方式多樣,文字資料、數據表格、統計圖形、景觀照片等,讓學生不斷變換信息獲取方式。閱讀、思考、討論、繪製圖表、練習等,活動有機穿插,交錯紛呈。通過學案提供思考、創新、表現自我品嚐成功的機會,促進他們生動、活潑、自主的學習。比如“洋流”一節學案的學習流程安排如下:(1)激趣資料:“泰坦尼克”號慘劇、二戰中德軍自如地進出地中海。(2)自主學習:洋流概念與分類。(3)分組討論:洋流的成因與分布規律。(4)動手繪製:太平洋主要洋流運動線路。(5)個性張揚:你還發現了什麼?(6)事實探究:同緯度的英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天氣為什麼不一樣?(7)深度思考:世界漁場的形成原因。(8)比較分析:哥倫布第一次與第二次航線的時間差異。(9)現實掃描:希臘“威望”號油輪在西班牙西北海域觸礁,發生原油泄漏的影響。(10)歸納小結:學生上台總結發言。(11)當堂測試:小練習。本節學案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及相互協作,有機安排,節奏明快,學習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