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兩種方法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
像林朝陽已經見識過的大部分功法,那種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的修煉方法,最適合普及基礎功法。
就算資質稍差一點,隻要按部就班地修煉下去,終有一天也會有所成就。
而像林朝陽這種天賦過人的,也可以一步一步地修煉到高深境界,並最終領悟這門武技的精髓,知道這門武技所想闡述的道理。隻是其中難免會花費很多時間,或是行差踏錯,卡在關卡上。
浩然劍法這種先用玄奧的語言闡述出道理,在修煉武技,就好比大海中航行,始終有燈塔指引,不易迷失方向,也能以最短的距離,最快的速度直線到達目的地。領悟出武技真髓,掌握這門武技。
隻是這種武技修煉方式,卻是對修煉者的資質要求甚高。若是沒有足夠的天賦,甚至可能不得其門而入。
就像目標明明在大海上,卻偏要往大山和沙漠中去尋找,豈不是南轅北轍?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大多數這種功法,有了開始的總綱提領後,還是會附上一門由淺入深的修煉法門的。
就像浩然劍法,除了前麵長篇大論的道理外,後麵也還有著具體而微的劍法修煉細則。
至於最後,這門劍法是被修煉成一艘破浪巨船,瞄準目標筆直前進;還是修煉成一艘小舢板,沒有目標的亂逛,迷失在大海中,抑或好運地在浪費大量時間後碰巧到達目標。那就看各自的天賦或是氣運了。
其實說起來乳虎嘯穀,也是這類功法。雖然開始的養氣築基拳法詳盡無比,可到了虎形左式後,卻沒有任何招式,隻有一個總綱。
能悟出虎形左式,還是林朝陽乳虎嘯穀拳火候到了,自然領悟的。當時威力卻著實不凡。
一般的武技功法中,並不是不想有總綱提領,而是這種武道至理很難用言語論述。即使說了出來,不能懂得,還是不會懂,說了也白說。能懂的自然會懂,不需多說。
而且這些武技往往不是很高明,都是些基礎。
天才們修煉這些基礎功法,一步步破解深入,也是一種體悟天地的過程,未嚐不是另一種修行。這種自悟的意境,或許不是很完美,卻在契合度上要高上一籌,更加適合自己。
天賦高的,在這些基礎武技功法上,即使走點彎路,慢點,也浪費不了多少時間。
不過高階的功法,就不行了。
要想真正掌握一門功法,卻必須要領悟這功法中所蘊的武道至理。偏偏高階功法繁複玄奧無比,要是完全靠自己領悟,那時間可就得以十年記,這麼長的時間可就浪費不起了。
人生匆匆百年,修煉的黃金時間更是區區幾十年,若是不盡快提高修為,延長壽命。到時,即使明悟了這功法的武道至理,可也錯過了修煉的最佳時間,修為再也不能提升,最後恐怕要早早地化作黃土一杯。
所以一般地階中品以上的功法武技,都會有類似的總綱提領。
這些總綱提領難以用言語表達,但使用玉簡來記錄地階中品以上的功法,就沒有這可困惑了。
言語表達不出的意境,卻可以通過玉簡中思感的交互,完美地表達出來,不會有什麼含糊不清,一切玄奧都盡在其中。這時候,考驗的就是對這門功法的悟性了。
悟性高的,和功法契合度高的,就能很快掌握,修為更近一步。
也隻有這樣的地階中品以上的功法,才是真正完整的功法。
看來這門浩然劍法,本質上應該不止地階下品,隻可惜沒有修煉心法,隻剩劍法和幾門秘法了。這才會有地階下品的評價吧。
這種純用文字來表達總綱提領的,倒是少見。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春夏秋冬,天之時也;山陵川穀,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謀也。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誠通其誌,浩然可以大觀矣。”
這總綱讀起來,還真有那麼點第一世時中國古文的感覺,玄之又玄,難懂異常。要是用玉簡記錄這門功法就絕不會有這種情況。功法意境可以清清楚楚地傳達到學習者的精神中。
其實中國古代很多學術著論,本身要表達的意思,莫不是聖賢的人生體悟,天地運行的至理。可卻被後來的不肖子孫,你一點我一點自以為是的注解,給曲解的麵目全非。
就像儒學,一次次自以為是的改革,到明末就成了完全的教條主義,不複本來的麵目。到二十一世紀後,更是借此誕生了不少磚家叫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