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紀錄片產業化的發展策略
經營方略
作者:封采 趙迪
【摘 要】本文立足於中國紀錄片發展的曆史及現狀,對當下中國紀錄片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及遇到的瓶頸進行考察,分析國外成熟經驗及中國紀錄片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紀錄片 產業化 發展策略
一、目前中國紀錄片產業的發展格局和麵臨的問題
2010年10月,國家廣電總局印發了《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從政策角度對紀錄片產業化的方向、路線和目標作出指導,並給予政策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全國各頻道積極響應。2011年,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開播,成為唯一一家覆蓋全國的紀錄片頻道。其次,各地紀錄片頻道也相應增加紀實頻道,並且有的地方頻道互相聯合形成互惠互利的關係。比如在2010年年初,遼寧北方頻道開播,在同一年,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頻道將《檔案》全欄目輸入遼寧北方頻道。總體來說,各電視頻道都意識到了紀錄片可能帶來的市場,爭相發展。然而,紀錄片與同期生產的電視劇、電影、動畫比較起來,所占比重較小,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
1、紀錄片產業戰略導向和重點不明確
“世界各國發展實踐表明,在梳理一國產業現狀和研判產業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產業發展目標,並為此製定一係列產業發展措施,能極大地推動產業發展。”①雖然我國在2010年10月出台了紀錄片發展的相關意見,但是過於籠統和粗略,沒有針對性。在實踐中,紀錄片發展還處於無序狀態。長期以來,中國媒介機構由政府主導,深深地打上了政府壟斷的烙印。這導致了“媒介業在其市場化的發展進程中的政企不分、效率低下、權力意誌盛行等種種問題。”②因而使得紀錄片產業化運作難以實行,在人才引進和技術、資金等方麵的阻力也不少。這些都影響和製約著紀錄片行業可持續發展。
2、市場機製難以形成
當前,國產紀錄片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央電視台、省級地方台和國有電影製片廠;門戶網站及民營影視製作公司中雖然現在也在進行嚐試,但是擔心沒有市場,在紀錄片方麵的投資仍然不夠。這些生產活動的分散難以融合成統一的規模。市場化要求統一標準,然而我國國產的紀錄片一直是“自產自銷”,在視聽、時長等細節方麵仍然不能形成統一的格式與國際接軌,使得中國許多比較優秀的紀錄片在參加國際影視展覽時候被拒。
紀錄片既然要產業化,就離不開市場,要想打開市場,就要有豐富的數據和統計分析結果進行支撐。從現有的情況來看,紀錄片產業缺乏精確的調查數據,中國的文化產業沒有像政治經濟那樣有獨立的部門進行相關調查和數據統計。目前各頻道決定節目生存與否主要依靠收視率的調查,評價模式單一,缺乏全麵的產業數據。產業發展的數據缺失,政府部門就難以對紀錄片行業有整體的把握和了解,製定的政策的針對性就薄弱。由於精確數據的缺乏和評價模式的單一,傳播媒介的播出計劃就無法真正按照市場的供需情況安排,依靠“摸著石頭過河”,無法確定投資重點。如此一來,傳播媒介按照粗略數據製定播出計劃,收視率卻達不到預期效果,盈利就無從談起,再次投資就有風險。如此多次重複,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紀錄片發展障礙重重,產業化實現也舉步維艱。
二、中國紀錄片產業化發展策略
智利知名紀錄片導演顧茲曼曾說過,“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紀錄片具有文獻資料性質,具有傳播文化、文明的作用。優秀紀錄片可以提升一國形象。當下的中國正處於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改革的時代,紀錄片產業迎來了新機遇、新挑戰,加快紀錄片產業化有利於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提升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