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猿鶴沙蟲,同歸於盡”(1 / 3)

“猿鶴沙蟲,同歸於盡”

人物·真名士自風流

作者:童誌剛

童錫梁:炮兵科出身的儒將

小標題中的童錫梁,算不上著名人物,但他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不說其前後屆的學長學弟,單是他所在的第六期,數出幾十個現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風雲人物也不是難事,用童錫梁的話說,這些同學“必影響於後此數十年之時局,與國運之興衰”,確係實情,非自誇之辭。如黃埔軍校第一任教育長胡謙、北洋陸軍部次長楊廷溥、閩浙巡閱使孫傳芳、安徽都督胡萬泰、川邊經略使尹昌衡、四川督軍劉存厚、陝西省長閻錫山、陸軍上將程子楷、辛亥上海商團軍總司令李顯謨、五省聯軍浙軍總司令盧香亭、解放後任江西副省長歐陽武、解放後任陝西省副省長張鳳翽、雲南督軍顧品珍、民國政府軍政部代部長朱綬光、奉係陸軍大學校長韓麟春、五省聯軍閩軍總司令周蔭人、雲南督軍唐繼堯、湖南省長趙恒惕、大元帥府總參謀長李烈鈞、抗戰中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等等。清代最後一科殿試探花商衍鎏曾著 《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其中亦稱:“清季軍界重要人物十之九為日本陸軍學生,至民國未已,其影響於中國軍政者大矣。”最近讀到童錫梁所著 《觀化一巡》 (此書係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大陸讀者難得一見),其中一篇 《聯隊中所聞見》,講的是他從振武學校結業後到日軍聯隊 (第九師團炮兵第九聯隊)中見習時的見聞,而其中對“課則連幾,寢則連床”的七位同學的點評,讀來頗為有趣,各種細節,多非他人所能盡知者。

先介紹一下見聞的記錄者。童錫梁(1883—1963),字梅岑,湖南寧鄉人,係清末浙江溫處兵備道童兆蓉長孫,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 (1907—1908)炮兵科畢業——有些資料將童錫梁列入步兵科,當屬誤記——與唐繼堯、程潛、李烈鈞等同期同科。1909年11月,清政府陸軍部召集由日本歸國在各省服務的士官學生舉行會試,童錫梁成績優等授炮兵科舉人。曾任前清協參領,加入過同盟會。1912年12月與程潛等同時被授予陸軍少將加中將銜,曾佐譚延闓為湖南省軍事部長,省防守備隊司令等職。其後見國是日非,遂淡出軍政界。1950年去台灣,定居嘉義縣,卒於1963年,得“總統府”頒“誌節長昭”四字匾額。童錫梁雖然身在軍旅,卻堪稱儒將,存世著作有 《觀化一巡》,譯著 《戰爭與和平》 (台灣世界書局1958年版)。《觀化一巡》原稿5冊,《戰爭與和平》 原稿9冊,現存於台灣趙恒惕先生檔案之中。童錫梁與趙恒惕為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同學,其妹童錫翰嫁與趙恒惕為妻,故有此節。童錫梁的另一個妹妹童錫楨畢業於日本女士高等師範學校,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長——網上有人撰文稱“這個學校最初由當時湖南省長趙恒惕的夫人童錫楨當校長”,屬於姊妹易嫁式誤傳——1947年當選為首屆國大代表,1981年在台灣去世;其夫李不韙 (印農)同樣名聲不小,係成立於1923年的青年黨的創始人之一,曾任該黨主席。

史秉直:讓蔣介石道歉的人

童錫梁的七位同學中有兩位湖南老鄉,史秉直和張耀,皆為長沙人。張耀無甚事跡,據說歸國後在某軍校任教官以終。史秉直出身世家,漢學功底不錯,小楷也寫得漂亮,加上留學日本之前是江南陸師學堂畢業生,既對國內軍事情況了解頗多,又學了國外較為先進的軍事理論,帶兵打仗的能力不好估計,但入軍校當教官肯定是塊好料子。果然,回國後當過一段時間的炮兵團長(南京臨時政府陸軍第十師炮兵團),士官學校同學梅馨 (字植根)為嶽陽鎮守使時,就任其參謀長。黃埔軍校部分遷往南京後,史秉直就聘教官,1929年為第七期編譯科上校編譯。某年,蔣介石到校開會,接見教師學員。史秉直衣冠敝舊,油漬赫然,且年過半百,鬢發蓬然,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非常顯眼。蔣委員長估計也是看得吃驚,徑直走到史秉直麵前問道:“你叫什麼名字?是何出身?”這史秉直乃世家後代,自然是見過世麵的,回答起來聲音琅然,毫無懼色。一個立正道:“史秉直。日本士官學校六期炮兵科出身。”蔣介石一聽,趕緊上前與之握手,一邊道歉,一邊連呼老前輩不止。因為蔣介石也曾入振武學校學習,在日本聯隊見習為士官候補生,論資曆隻能算是學弟,而日本軍中素來尊重同學前輩,即使貴為校長、委員長,這個前後次序也是不能隨便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