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毛澤東傳》中的一段史實的考辯(1 / 3)

關於《毛澤東傳》中的一段史實的考辯

文化·風風雨雨的故事

作者:胡新民

毛澤東1938年5月所作的 《論持久戰》 是一部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進行正確戰略指導的著作,一經問世便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 《毛澤東傳》 對此有專門論述:“這部著作,不僅對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國民黨將領也產生不小的影響。程思遠 (時任白崇禧秘書)回憶道:毛澤東 《論持久戰》 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製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讚成。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 《論持久戰》 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近年來,有個別知名曆史學者認為程思遠的回憶是錯誤的,《毛澤東傳》 中的這段史實也是錯誤的。相關文章是這樣陳述的:“國民黨人‘持久戰’思想中有兩句關鍵的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有人稱之為‘十二字方針’”,“這‘十二字方針’的提出者是白崇禧,而白又是在毛澤東 《論持久戰》 的啟發下提出的,因此,國民黨人的‘持久戰’思想和毛澤東密切相關。由於白崇禧當時是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著名的軍事家,程思遠又長期追隨桂係,熟悉桂係內情,所以曆史學家們對程思遠的這段回憶均深信不疑,競相引用,成了中共‘持久戰’思想影響了國民黨的鐵證。連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權威著作《毛澤東傳》都加以引用。”

相關文章然後斷然指出:“事實果真如此嗎?否。”並提出如下證據:“1963年12月21日,白崇禧在談到‘太原會戰之檢討’時曾說:自(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當時我在武漢檢討二戰區軍事會議上正式提議……應多采用‘遊擊戰與正規戰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幸蒙采納’”。

為了讓這個觀點形成“證據鏈”,又補充道:“當年 (指1938年)1月27日,蔣介石在武漢召集各戰區部隊參謀長和參謀處長會議,要求到會人員‘貢獻各人的學問和經驗,彼此交換研究,切實檢討,來決定今後整理部隊的統一計劃和具體方案,實行改進全國的軍隊’。(《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15,《演講》,第75頁)。會議共召開三天。29日,蔣介石在會上作 《抗倭戰術之研究與改進部隊之要務》 的報告,聲稱‘各位根據治軍作戰的實際經驗,對大會有很多貢獻’。(《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15,《演講》,第85頁)。白崇禧的意見應該就是在這次會上提出的。蔣介石因為覺得白崇禧的意見好,所以2月7日先在武昌中樞紀念周上闡述‘以空間換時間’的問題,次於3月5日摘錄備忘,又於第二天致電閻錫山等,命其貫徹執行。”

最後的結論是:毛澤東的 《論持久戰》是1938年5月發表的。白崇禧早在1938年1月就提出了“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下簡稱《小勝》) 蔣介石隨即采納。這與毛澤東的 《論持久戰》 無關。

筆者核對有關史料,認為這種否認之說缺乏依據,不能成立。

在所謂的“證據鏈”中,最薄弱的一環是白崇禧提出 《小勝》 的準確時間。持否定之說的文章認為,白崇禧的 《小勝》 “應該”是1938年1月27日蔣介石在武漢召集各戰區部隊參謀長和參謀處長會議上提出來的。

實際上,這個會議隻是一次治軍的會議。蔣介石在會上提出,抗戰失利,各級司令部的參謀人員要負重大責任,今後首先要從整飭幕僚和改進司令部做起。(見 《蔣總統集》 之 《部隊長官與參謀人員的責任和修養》台北 1968年3月出版)。這個會議既與“檢討二戰區”戰事無涉,也沒有談到抗戰的戰略方針問題。這種“應該”式的證據,作為參考可以,但作為定論則肯定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