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敢自稱“我”
掌故新知
作者:郭燦金
古人有很多第一人稱的代詞,譬如吾、餘、予、我,但在社交場合或者是公共場合,真正自稱為“我”、“吾”、“餘”的,卻是少之又少。在古代,公開自稱“我”、“餘”甚至會被大家譏為不懂禮儀。
據考證,至少從晉朝開始,各級官僚已經不習慣於用第一人稱代詞來指代自己了,他們熱衷於自稱“下官”來顯示自己的謙卑。唐人雖然曠達,但在相互交往之時依然羞於自稱“我”,而是用略顯青澀的“小生”來指代自己。宋朝則再進一步,那時的官僚喜歡自稱“卑職”,普通人則更願意自稱“晚生”。
當然,也有人不循此例。《夢溪筆談》卷十八就記載了這樣一個人,此人姓許,他最大的特點是從來不用謙稱,什麼“小生”、 “晚生”統統與他絕緣:賈魏公為相日,有方士姓許,對人未嚐稱名,無貴賤皆稱“我”,時人譏稱其為“許我”。此人言談頗有文采,然傲誕,視公卿蔑如也。公欲見,使人邀召數四,卒不至。又使門人苦邀致之,許騎驢,徑欲造丞相廳事。門吏止之,不可,吏曰:“此丞相廳門,雖丞郎亦須下。”許曰:“我無所求於丞相,丞相召我來,若如此,但須我去耳。”不下驢而去。門吏急追之,不還,以白丞相。魏公又使人謝而召之,終不至。公歎曰:“許市井人耳。惟其無所求於人,尚不可以勢屈,況其以道義自任者乎。”不論麵對何人,這位許姓老兄都敢自稱“我”,這在當時居然引起轟動。從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在當時人們看來,能自稱“我”是多麼驚天動地的一件事情。這也反襯出,自稱“我”是多麼難得,以至於一個人可以因為自稱“我”而被傳揚一時。
(選自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郭燦金 著/河南文藝出版社/ 2014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