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回:花盛開夭夭待客來/雨墜地嘶嘶摧君老(1 / 3)

原來是福澤秋筱的父母大人到了,看見福澤秋筱,他們瘋了似的往過撲,茶社也沒有請保安,嚇得福澤秋筱立刻往回跑,一邊跑一邊喊人,一看是公婆大人到了,佳子大驚失色,立刻叫人把他們擋在門外。因為沒有防備,他們已經衝了進來,見福澤秋筱和佳子麵前有一堵擋著,他們幾次都沒有衝破人牆,便惱羞成怒了。撿著什麼東西就砸什麼東西,在場的記者們看到這一幕,他們並沒有上前製止,而是紛紛掏出相機拍照,架起攝像機錄影,還有人舉著錄音筆或話筒采訪他們。他們聲淚俱下,痛斥福澤秋筱的不孝行為,父親指著茶社的牆壁說:“你看看,這廝擁有這麼大的生意,居然不管我們的死活,這樣的人還配活著嗎?這樣的人真應該被雷劈死。”

福澤秋筱聽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佳子讓人去報警,過了一會兒外麵響起了刺耳的警報聲。沒一陣兒一群穿著製服的持槍警察到了,一下子就將兩個人放倒在地,戴上手銬押了出去。記者們紛紛把話筒對準了福澤秋筱的嘴巴,要求他就這件事發言,福澤秋筱想了想說:“你們真的是非常的敬業,為了挖到新聞,堵在茶社裏麵,以至於我沒辦法好好的做生意。對於這件事,我很遺憾。至於你們的提問,我隻能很抱歉的告訴你們我無可奉告。”佳子說:“所有的事情,我們都會訴諸司法,法官們會做出公正的裁決。”

日本社會有一點很中國人很類似,猶太社區一般來說十戶人家就要供奉一個拉比,沒一個拉比都有兩項基本義務,即宣講《塔木德》和《舊約》。《塔木德》裏麵對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做了規定,父母應該愛子女,子女應該愛他的子女,猶太人不認為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會得到等價或者高於投入的報酬,隻要求父母愛子女,不要求子女愛父母。在西洋似乎也沒有類似孝道的這種傳統,中世紀的中國,對於那些不強調孝道的人群是非常鄙視的,認為他們是尚未開花的夷狄禽獸。傳統中國官方的宣傳是這樣的,子女應該孝順父母,不孝順父母的人禽獸不如,這種孝順並不是一種等價的交易,父母把你撫養大,你為父母養老送終。父母即使沒有把你撫養長大,甚至父母還想把你弄死,你還是要孝順父母。

你跟父母做等價的交易,這叫做人。你賠本跟父母做交易,這叫做賢人。跟父母做交易,你越吃虧,越顯示出你的可貴。猶太人對於人性有冷靜的認識,他們的教育充分的尊重人性,在這種情況下人和人其實更容易相處。父母對子女還很好,但他們知道子女將來不會管他們,所以他們的愛會有所保留。子女被父母撫養成人,相比於路人,甚至一般的朋友,關係要親密的多。朋友生病,你都要去看望,父母要是有什麼問題,你當然也不能袖手旁觀。父母不用無限製的付出,子女以比朋友更重的禮儀對待父母,而這的關係是比較容易達到預期的。與之相比,傳統中國的觀念是違反人性的,父母愛子女比較容易做到,官方對此沒有要求。子女對父母好比較困難,官方對此大力提倡。

一個人如果從小得到父母的愛,長大以後善待父母,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反之,則要困難一些。你對孩子好這就像是打地基,等到孩子長大了,這個時候他要反哺盡孝,這是對一個人很高的要求,基礎不牢,高層的東西很難牢固。中國的父母往往要走兩種極端,一種是反正官府也沒有這方麵的要求,我就盡可能對子女差一些,我對子女字不好,這都不能成為孩子以後不盡孝的理由。一種是我懷著對孩子無限的期待,我對他無限的好。首先這不是一筆公平的交易,孩子他並不能夠選擇自己要不要作者一筆交易,這是其一,其二你所謂的愛,對他而言未必是百分之百的受益,其三你懷著的高期待,對於子女而言是很難兌現的。

一個人可以充滿自信、可以積極樂觀,但要永遠記住,不可以對一件事懷有過高的期待,這就好比一些文明國家選擇大頭目。有的大頭目是在大家充滿期待的情況下上台,這樣的人往往在任期內不會有什麼作為。相反有的大頭目是在眾人的懷疑之下上台,這樣的人往往會越走越好。期待很高,以至於在你的能力範圍內根本沒辦法兌現,你在眾人的眼裏很快就會成為騙子。相反大家都不怎麼相信你,你可以一點點證明自己的能力。猶太人之所以沒有對子女抱有很高的期待,這是因為他們發現了這一重要的規律。你對孩子很好,但是這種好是有節製的,當孩子成年,他將不能繼續被父母撫養。

孩子不可以覬覦父母的財產,因為他首先要解決自己的問題,你與孩子彼此都相對獨立,在這個大前提下友好相處,因為有養育之恩在,你們相處起來要比一般人容易的多。傳統中國人對子女的愛沒有節製,他們對子女有無限的期待,他們相信自己老了之後子女一定會盡孝。孩子認為自己反正也會盡孝,所以他們可以無節製的向父母索取。真到了那一天,父母被索取光了,孩子真能如父母期待的那樣盡孝嗎?理想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女兒嫁人,那就是人家的人了。

兒子娶媳婦,你以為是媳婦的枕邊風在發揮作用嗎?其實大錯特錯,從來享受福利的時候人們會爭先恐後,履行義務的時候絕沒有人爭先恐後。盡孝永遠比拿父母的錢更困難,所以子女不應該假借自己會盡孝,就拿走父母的積蓄,父母也不應該把錢給他。凡是都應該有所節製,愛一個人要有所節製,恨一個人也要有所節製,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更和睦,但是規則必須是合理的,不能違背人的天性。

日本人是非常重視教育的,特別是在社會上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家族,他們對教育更重視。官府盡了最大的努力,讓大家擁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日本人處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時,思路於中國人類似。區別在於中國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隻是由上而下的施予愛,日本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育他要對自己負責、要對家庭負責、要保護母親等。日本人有沒有真正盡到保護母親的責任呢?其實不然,文明國家當中,日本女性地位相對較低。相比之下,傳統中國式的教育是違反自然規律的,相比之下猶太人的教育要更成功一些。這也是作為一個古老的弱小民族,可以非常頑強的延續到今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