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內廳和內閣府的派來的人抵達美國的都城,他們沒有約見大頭目的計劃,甚至根本沒有考慮過要會見美方的官員,這不難理解。因為美方從心裏不接受男性天皇,莊仁親王之前就被人從學校接出來,他看起來狀態好多了。這是個有問題的年輕人,這讓保守陣營的高層人士非常的擔心,代理閣揆曾經跟閣員們談過,他覺得莊仁親王不應該繼續留在國外了,因為他在國外不受歡迎。或許可以選幾個立場保守的教授組成一個教育團隊,專門負責對莊仁親王的教育工作。
當然教育這個詞聽起來會讓莊仁親王不自在,代理閣揆建議把這個團隊叫做是莊仁親王後援會,這個後援會的大股東是國會,負責組建這個後援會的是內閣,莊仁親王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比如說哪一位教授讓他不滿意,如果內閣認為他的看法有理,可以解除與對方的勞務關係。當然作為一個大國的主子,哪怕是名義上的,見識不能跟鄉野村夫一樣,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考慮讓莊仁親王再次留洋。代理閣揆笑著說:“北洋三年,南洋三年,西洋三年,之後回到東洋,相信在那個時候莊仁親王就可以勝任天皇這個角色了。”
戰後,天皇被剝奪了實權,可在日本人的心中,天皇仍舊是神一般的人物。許多是人們很喜歡自欺欺人,從明治朝開始,天皇被神化的越來越厲害,天皇被神化,那是因為天皇存在的時間太久了,雖然在絕大部分時間,他幾乎混到一錢不值的地步,可人家既然能做到萬世一係,這就已經是一個傳奇了,傳奇被神化,這是很自然的。戰後天皇頒布詔書,說老子才不是什麼神,老子隻是個普通人。這樣的詔書出了日本人,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天皇已經從人變成了神。如果這樣的設想是成立的,為什麼戰後天皇沒有受到懲處呢?存在天皇這麼一號人物,其實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日本人亦步亦趨的跟著美國,真的是因為它有多愛美國嗎?
他們其實是在臥薪嚐膽,就如同當年白江口之戰,日本人在麵對唐軍時輸的酣暢淋漓,因為實力懸殊,他們才選擇去唐朝學習各種技藝,他們才不是有多愛唐朝,而隻是希望學好了本事日後再收拾大唐。也許在無數個夜晚,日本軍人都在做著打敗宗主國軍隊的大夢。日本人是非常頑固的,明治朝之所以學習西洋的東西,從根本上將他並不是要把自己變成異化成西洋。而是要振興傳統的日本,當然這其中有許多複雜的問題。維護傳統最好的方式,不是一直維持一個原封不動的狀態,而是要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有所損益。這就好比做衣服,有的地方變肥了,你就需要把尺寸放的寬一些,有的地方變瘦了,你就需要把尺寸收窄一些。
原封不動的保存方式會讓整個社會僵化,也會讓傳統喪失它的生命力。放眼東亞各國,日本的傳統文化是保存的最好的。相比之下,中國在某些方麵就要做的不夠好的地方。大清入主中原之後,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有的災難。剃發易服,是對所有漢人的羞辱。與其去譴責這一條糟糕的法令,還不如去反思漢文明自己存在的問題。為什麼人口數量出於絕對優勢的漢人會被人家給征服了?還被一次又一次的屠戮,是什麼讓漢人變得如此虛弱?如此不堪一擊呢?在北宋建立之前,華夏大地群雄並立,各路的強人爭鬥不休,百姓們苦不堪言。趙匡胤領兵掃平群雄,這個時候他麵臨著一個嚴重問題,如何才能結束這種強人橫行的局麵。他窮盡所有的伎倆,想要磨滅人的鬥誌,讓大家把兵器扔了都去念書,然後皓首窮經。
為了吸引大家去念書,官府努力的招募公務人員,把朝廷搞的臃腫不堪。正所謂矯枉不宜過正,你想結束混亂局麵這沒有錯,可你把漢人磨的幾乎一點鬥誌都沒有,這就太過分了。北方遼人虎視眈眈,更何況人家還占據著幽雲十六州,雖然西夏一開始與宋人交好,可西戎反複無常,你總不能一點戰略準備都不做。有宋一朝,雖然朝廷非常的富裕,可這些錢不是給人家送去做歲幣,就是用來養著國內一群屍位素餐的家夥。明朝其實繼承了宋朝的許多東西,所以當清兵入關之後,如入無人之境,他們殺漢人如砍瓜切菜一般,漢人的反抗其實非常有限,多數情況下都束手就擒,更有一些漢人反過來拿著武器去攻打自己同族的兄弟姐妹。滅掉南宋的是漢人張弘範,滅掉南明的是漢人吳三桂。
日本人則不一樣,日本人一直保持著尚武的傳統,當然過分崇尚武力也是有問題的,日本人也吃過這個苦頭。雖然它隻是一個地域狹長的島國,區區兩億人口。可他們也能在這裏鬧得四分五裂,各個大名之間爭鬥不休,翻開日本的曆史,這個國家幾乎沒有什麼治世、盛世,絕大部分情況下,日本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天皇被架空,臣子們胡作非為。日本人是崇拜強人的,像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一類貨色,在日本人的世界裏,他們都是英雄豪傑。
用武力掃平群雄,這是沒有問題的,用武力來管理國家其實是有問題的。不是說管理國家不需要武力,而是說要製定使用規範,讓這個國家的人們生活在一種文明的狀態之中。從明治朝開始,日本人一直享受戰爭紅利,因為要打仗,所以日本企獲得了大量的訂單,工人們有了生計,甚至出現了收入的增長。戰後,日本仍舊享受半島之戰的利益,之後在兩強爭霸的過程中,日本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在日本人的基因裏,沒有文治。他們全部的經驗都來源於戰爭,或者跟戰爭有關的東西,這也是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劍走偏鋒的原因。
日本人是很喜歡走極端的,飲茶在中國有複雜的禮儀,有非常精致的喝法,然而在中國飲茶永遠停留在藝這個層麵。擊劍在中國也有非常悠久的曆史,然而你擊劍的技藝就是再高超,再出神入化,也隻能稱之為劍術。儒門有所為六藝,即《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門功課你就是學的在精通,你的段位還隻是在藝在這個段位。當然人不能輕視技藝,因為技藝是人用來謀生的東西,如果身無一技,你怎麼能夠在世上生存呢?技藝當然是越精細越好,然而道就不是這樣了,道是一種看似與技相反的東西。日本人做任何東西,唯恐不夠精細,哪怕是製作一個小器物,也要精雕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