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中國道路不能偏,要求我們堅持中華文化不能丟。習近平同誌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數千年綿延不斷,曆久彌新,彌足珍貴。“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習近平同誌強調,“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我們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要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增強了我們堅定走自己路的底氣。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同誌在紀念毛澤東同誌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自信而硬氣地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麵向未來,他強調,我們要堅持獨立自主,增強政治定力,堅定“三個自信”,虛心學習外國,但不數典忘祖,不照搬別國模式,不接受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後,習近平同誌再次強調,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係,是在我國曆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我國國家治理體係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麼改、怎麼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他強調全麵深化改革要堅定製度自信,外國好的東西要學,但要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
堅持走中國道路,除了國內人民要有共識和體認外,向國外的傳播和闡釋也是重要的一方麵。這種闡釋集中體現在2014年3月下旬至4月初,習近平同誌訪問歐洲四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幾次演講中。
習近平同誌在演講中指出:“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係。”“脫離了中國的曆史,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脫離了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是難以正確認識中國的。”
他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的一種自信和自覺。“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於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於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來源於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從文明淵源、文化傳統、文化底蘊角度,闡釋中國道路特別是和平發展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更具親和力、說服力和感召力,充分彰顯了一位大國領導人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自己國家人民所選擇道路的充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