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遼寧群眾體育的發展曆程及主要特征(1 / 3)

遼寧群眾體育的發展曆程及主要特征

大眾體育

作者:劉大明 李春月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9-000-02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遼寧群眾體育的發展曆程進行梳理,從管理體製、組織體係、場地設施、競賽活動、信息宣傳、法規製度6個方麵剖析遼寧群眾體育具有的主要特征,為遼寧群眾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遼寧群眾體育 發展曆程 主要特征

一、前言

群眾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基礎,關係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麵,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組成部分。遼寧作為體育大省,不僅在競技體育發麵為國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且在群眾體育方麵也連續多年被國家授予群眾體育先進省,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遼寧群眾體育具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對遼寧群眾體育的發展曆程進行梳理,剖析遼寧群眾體育具有的主要特征,對促進遼寧群眾體育的整體發展,逐漸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群眾體育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遼寧群眾體育發展曆程

(一)迅速起步與創業階段(1949—1957年)

遼寧作為國家的重工業基地,從建國初期就承擔了國家基礎工業的建設和發展的重擔。遼寧各級政府在進行積極生產、發展經濟的同時,對於群眾體育的發展也非常重視。建國後,遼寧各個係統的行業體育協會相繼建立,體育場地不斷增多,各級體育比賽廣泛開展,城鄉居民積極參加廣播體操等多種形式的群眾性體育活動。1950年,遼西省第一屆人民體育大會在錦州市舉行,設26個比賽項目,參加比賽的選手1322人。1951年,東北區第一屆職工體育檢閱大會在沈陽市人民體育場舉行,參加比賽的有各工廠、企業、機關、學校選手3000餘人。

這一時期,遼寧群眾性體育活動日趨活躍,城鄉普遍掀起“體育熱”,對於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波浪式前進與提高階段(1958—1965年)

1958年,出現全國性的“大躍進”運動,對遼寧體育界產生了嚴重影響,使群眾體育脫離實際,違背客觀規律,嚴重挫傷了群眾參加體育的積極性。再加上1959年後的“三年自然災害”,遼寧“興盛”一時的群眾體育活動很快陷入低潮,大多數群眾停止了鍛煉,不少體協自行消失,《勞衛製》被迫下馬,遼寧群眾體育幾乎陷入停頓狀態。從1963年起,在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指導下,國民經濟形勢開始好轉,遼寧體育戰線也逐漸恢複了生機。到1965年,遼寧全省參加各種體育活動的人數達600多萬,新建體育場館102個,全省群眾體育推廣麵不斷擴大。

這一時期,遼寧群眾體育在短短幾年內的大起大落,導致了對群眾體育規律認識的深化。人們開始深刻認識到,隻有把握“實事求是,注重實效”的原則,才能把群眾體育發展好,這一原則是對遼寧群眾體育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對群眾體育發展規律在認識論上的一次巨大飛躍,並對以後的群眾體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挫折與畸型發展階段(1966—1976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遼寧體育事業曾一度遭到嚴重破壞,各級體育部門陷入癱瘓狀態。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極左路線影響下,遼寧職工體育組織網絡和業餘體育運動隊被解散,職工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體係也完全被破壞。農村一些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被列為“四舊”而遭到批判,農村群眾體育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但是,1969年後遼寧群眾體育卻異乎尋常地興旺起來,全省不少縣級以上的機關、工廠開展了球類、遊泳、長跑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廠礦在節日期間舉辦以田徑、球類項目為主的競賽活動和運動會,農民利用當地學校的場地和生產隊的打穀場,開展球類、拔河、舉石、鎖石擔等體育活動。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極左”思潮影響下,各種文化形式一片凋零,社會文化生活異常枯燥,體育由於自身的特點,不僅在政治宣傳、保衛國防和生產勞動方麵有重要作用,也可在相當程度上滿足社會文化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