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生體育教學的現狀及教學效果提升對策
體育教育
作者:陳華勝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9-000-02
摘 要 當代高校體育教學存在著模式統一、手法單調、理念落後等問題,造成了大學生對體育缺乏興趣,課堂教學喪失活力的現狀,教學改革成為必然。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以轉變思想為基礎,結合創新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本文介紹了大學生體育教學現狀,分析了教學效果映射出的問題,並就提升體育教學效果的對策及建議提出了見解,以期為高校體育教育者和大學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 體育教學 現狀 教學效果 提升 對策
大學生作為建設國家未來的棟梁肩負著重大曆史使命,這對大學生身體和意誌都提出了嚴格要求。然而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每況愈下,結合各高校體育教學難如人意的現狀,大學生體育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大學生體育教學現狀
(一)現行體育教學模式類型
長期沿用傳統教學模式,缺乏變化、沒有創新,大學體育教學理論與形式和中學相差無幾,學生學到的知識固化、陳舊。國內高等院校體育教學多年來固守同一套教程,以相同的教學目標、策略、指導方針麵對一批批不同時代的大學生,能夠為學生自主選擇的體育教學內容屈指可數。統一的教材與教學模式不分男女生、不考慮學生體質差異、不參考學生各項體能指標,“以不變應萬變”成為多數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宗旨。
教師始終居於教學的主導地位,學生成為被動受教育者和教學的客體,師生之間明顯的“等級”關係造成溝通的斷絕與教學關係的相對冷漠。學生對體育課缺乏興趣,教師的教學工作缺乏動力和激情。教與學雙方按照既有形式一成不變地開展學習,體育教學沒有運動過程應有的活躍度和興奮感。傳統體育教學目標局限於增加體能、提高體育技巧熟練度兩方麵,為達到此教學目標采取的措施以機械重複為主、教師講解為輔,缺乏新意的教學手段及高強度的鍛煉常使學生對體育課產生厭煩甚至畏懼心理。
(二)現行體育課程教學效果
如同應試教育產生的教學後果,現行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難以讓學生養成熱愛體育、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也無法激發學生持續鍛煉、終身鍛煉的熱情。陳舊的教學模式下同樣陳舊的考核模式使學生隻有“短期突擊取得好成績過關”的功利企圖,部分學生采取考試前加大鍛煉強度或重點針對考試科目強化訓練的方式,繼而在考試中取得突破性成績。也有學生弄虛作假應付考試,尤其是在長跑科目的測試中采取抄小路或在老師看不到的地方讓同學拖著跑等辦法蒙混過關。學生始終沒有自己是體育運動主體的意識,體育課堂上被動聽講,按老師的布置的教學任務被動鍛煉,對於體育教學沒興趣、不積極、不參與,對自身在體育教學中的定位是“旁觀者”而非“主體參與者”。即使是部分喜愛運動的學生對體育課堂教學也感覺枯燥乏味,寧願課後自己到操場鍛煉或者去俱樂部、健身房運動。這樣的教學現狀導致國內大學生整體身體素質始終難以得到有效提高,甚至出現逐年下降的問題,體育教學效果令人擔憂。
二、教學效果映射出的問題
(一)大學生自身方麵
1.體育鍛煉意識趨弱
高考製度實施幾十年來,普通高中往往在高三就停止安排體育課,將全部教學時間都留給了文化課。在這樣“唯分數論”的大環境影響下,盡管學生進入大學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習慣性忽略體育鍛煉的思維方式仍然沒有根本轉變。大學課業的繁重、未來求職的不易、將大量時間用於考證、考級在多數大學生眼中和心中都是忽略體育鍛煉的借口。傳統教學模式隻側重體能與技巧的要求,對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也相對欠缺,學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自然造成體育鍛煉意識趨弱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