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訓練周期理論的再認識(1 / 2)

對訓練周期理論的再認識

運動科學

作者:彭向閣 黃迎乒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9-000-01

摘 要 20世紀60年代中期,前蘇聯運動訓練學者馬特維也夫創建了訓練周期理論。該理論長期以來被廣泛的應用於運動訓練的實踐中,特別是對青少年的訓練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和指導意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競技水平的發展以及比賽製度的更新等多因素的影響,國內外一些學者也對馬特維也夫的訓練周期理論提出多方麵的質疑。但是在競技體育的動態變化中,對訓練周期理論的理解和運用不能過於機械化、教條化,而是能夠用辯證的,能動的觀點去看待。這樣才能使訓練周期理論在以後的競技體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 訓練周期理論 競技狀態 訓練模式

一、訓練周期理論

訓練周期理論是前蘇聯運動訓練學者馬特維耶夫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所創建,70年代初提出來,這一理論是馬特維耶夫根據人體競技狀態具有周期性、階段性特點總結出的一種訓練規律。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形成需經過“獲得”、“保持”和“消失”三個階段,他相應地把運動訓練過程的一個大周期分為準備期、比賽期和過渡期等3個時期。並針對不同時期的特點提出了各個時期的訓練目標、訓練任務和訓練內容,強調在訓練的不同時期,訓練的手段和訓練負荷是不同的。

二、訓練周期理論的基本思想

(一)競技狀態的階段性發展和規律是訓練的根基

競技狀態是指運動員獲取本人最佳成績的最適宜狀態,它主要取決於運動員通過訓練後機體內部各係統功能的和諧積聚,即運動員的運動素質、技術水平和戰術水平已形成一種較高級的平衡,神經係統調節能力達到頂點。

(二)競賽日程是周期訓練的外部條件

競賽日程往往是我們安排周期訓練計劃的重要依據,因而也是訓練周期劃分的主要依據。訓練的終極目的是提高運動成績,而運動成績隻有在比賽中表現出來才能得到承認。根據競賽日程安排訓練周期和訓練負荷,為運動員在各方麵培養最佳競技狀態作直接的準備和最後的調整,力求創造優異成績。

(三)超量恢複是周期訓練負荷安排的生物學基礎

超量恢複是指訓練結束後若安排有足夠的恢複時間,在身體機構和機能重建完成後,運動中所消耗的能量等物質以及所降低的身體機能不僅能得以恢複,而且會超過原有水平。由於不同內容和不同負荷的訓練之後,達到超量恢複所需的時間不同,又為了比賽中表現出高度的競技水平而要求運動員競技能力處於最佳狀態,使各方麵負荷後的超量恢複階段在同一時間內出現。

三、對傳統周期訓練理論的質疑和討論

(一)傳統的訓練周期理論缺乏生物學理論和實踐的支撐

有學者認為訓練周期理論的提出是在體育科研水平較低的時代背景下,馬特維也夫訓練周期理論的提出隻是一種理性的推理,沒有嚴格控製的是實驗和和研究,不科學也不完善,缺乏理論基礎和實驗的支持。對於數據所反映出來的原則和規律沒有全麵科學地加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