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目標設置理論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1 / 2)

試論目標設置理論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

探索與爭鳴

作者:於然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9-000-02

摘 要 目標設置理論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不但會促進高校乒乓球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而且還能夠為高校乒乓球教學實用性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參與借鑒。因此,本文就針對目標設置理論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相應的探索與分析。文章首先簡要闡述了目標設置理論的概念與內涵,然後又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分析了目標設置理論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應遵循的明確性原則、挑戰性和可操作性原則、針對性原則以及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結合的應用原則等四點基本原則,並提出了提高學生對所設置的目標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及時的進行反饋以及注意目標的公開化的問題等三點應用策略,希望對高校乒乓球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所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 目標設置理論 目標定向 乒乓球教學 高校體育

近幾年來,目標設置理論作為體育運動學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開始逐漸得到了人們的重視與關注。關於目標設置理論在體育運動訓練領域和體育教學領域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也開始逐漸增多。而且目前已經有多項研究證明,目標設置理論在運動訓練和體育教學中的科學應用,對於運動訓練質量和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均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但是,現階段,很多高校體育任課教師在開展乒乓球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采用的卻依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相對單一,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不甚理想。針對這種情況,如果能夠將目標設置理論引入高校乒乓球教學,將高校乒乓球的教學目標分解為一個個階段性的小目標,並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求進行合理的目標設置,不但會促進高校乒乓球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而且還能夠為高校乒乓球教學實用性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參與借鑒。因此,本文就針對目標設置理論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相應的探索與分析。

一、目標設置理論的概念及內涵

目標設置理論是在組織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目標激勵理論,其最早是由美國馬裏蘭大學管理學兼心理學教授E.A.Locke於1967年提出的,主要是用來解釋個體在工作情境中的成就行為的一種理論。

E.A.Locke教授認為,目標本身就具備激勵的作用,通過目標能夠將人的需要轉換為動機,讓人們的行為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努力,與此同時,還能夠通過將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既定的、預期的目標進行對照,及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修正,來促進目標的實現。這種使得個體的需要轉化為動機,再通過動機支配個體的行動來實現目標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目標激勵。而最終目標激勵的效果,不但會受到目標本身的性質的影響,還會受到周圍的變量的影響。E.A.Locke教授這一理論提出之後,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如今通過眾多學者在研究中加以完善和發展,就使之逐漸成為了如今影響頗廣的目標設置激勵理論。

二、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目標設置的基本原則

將目標設置理論引入高校乒乓球教學後,要確保目標設置理論應用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首先要注意遵循如下幾點目標設置的基本原則:

(一)明確性原則

明確的目標能夠讓學生清楚的知道要做什麼、怎麼做,而且目標越是明確清晰,學生努力的方向也就相應的越是明確,學生的積極性就越高,績效的評價也越是便於開展。因此,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應用目標設置理論時,一定要注意遵循目標設置的明確性原則,注意引導和幫助學生設置清晰明確的目標而不是籠統模糊的目標。

例如:在開展乒乓球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現在能夠在一分鍾內完成20個回合的推擋球練習,此時如果任課教師為這個學生設置的目標是“一個月後要能夠在一分鍾內完成30個回合的推擋球練習”,那麼目標的設置就是清晰的、明確的。如果此時,任課教師為這個學生設置的目標是“一個月後要盡你的最大努力,多打一點”,那麼目標的設置就是籠統的、盲目的。當學生被要求盡最大努力時,這種目標具有很大的彈性,學生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怎樣才算是盡了最大的努力,這一目標沒有外部的參照,每個人對它的定義也互不相同,在評價的時候也有很大的彈性。因此,落實到實際操作時,學生很可能就沒有用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目標。所以說,這種目標設置雖然看起來比較具有挑戰性,但是往往最終的效果卻不夠理想。所以,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應用目標設置理論時,為了確保目標設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一定要注意遵循明確性的基本原則。

(二)挑戰性和可實現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