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 另類的誓師(1 / 2)

自古民以食為天,兵事上也有說,大軍未動而糧草先行,糧食乃是人類生存的最終依賴,蘇牧想要燒糧,無異於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

然而曆史上的無數戰例已經明證,這是兵行險著,非但要考慮自身的種種因素,還要根據敵人的具體情況來分析,否則弄巧成拙貽笑大方,下場就是全軍覆沒。

經曆了上一戰的失利,完顏阿骨打的金國大軍想來絕對不可能輕敵托大,甚至於上一戰也有著故意輸掉,借以打擊始可汗的意思。

在如此警惕的一支金國大軍麵前,用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一招,真的會是明智之舉嗎?

在蘇牧看來,正是因為女真人太過警惕,不可能有太多的漏洞可以鑽,這是實打實的硬仗,邪門歪道小聰明根本就不管用。

他們在兵力上並不吃虧,而且還是防守的一方,但敵人有火炮,有擅長追擊和掩殺的騎軍,為了攻城,完顏希尹甚至照搬了始可汗的做法,還召集了不少的步軍。

可以說在戰力上,上京城這邊是處於絕對劣勢的狀況,也正是因此,蘇牧才決定燒糧。

他們的兵力不少,戰力卻吃虧,那麼就必須將戰力提升到極致,想要提升戰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凝聚力和執行力。

為此他必須要將一盤散沙一般的上京守軍,打造成萬眾一心的鐵板,否則根本無法將都城守下來。

這一戰的關鍵性毋庸置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今有了米,但敵人的米更多,柴火更凶猛,鐵鍋更薄更容易受熱,而且還有火炮這樣的“大菜”,蘇牧便隻能真正地“破釜”,將鍋打破,才能將米燒熟,甚至燒成爆米花。

可是曆史發展到大焱,軍事兵法早已成熟,兵家也見過無數的戰例,踐行兵法而獲勝的曆史案例不勝枚舉,但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一招,卻很少有人真的有這個膽量,因為這極有可能是自尋死路。

城中的契丹領主們,以及漢城的漢人和其他異族人,之所以留下來,就是為了擺脫遼國的統治,就是為了獲得新生。

耶律延禧離開之後,他們正在為迎接新生而歡欣雀躍,可下一刻蘇牧就告訴他們,要燒糧,要自斷後路,要與敵人決一死戰,他們又怎麼可能接受得了?

蘇牧將他們召集起來,是在展示蘇牧對他們的尊重,是在承認他們對上京勢力的割據瓜分,是在認可他們的地位。

也正是因為這種尊重,讓他們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蘇牧雖然是名義上的“大監國”,但他畢竟是個後世的靈魂,做事免不了仍舊留有民主,這些人也開始利用這種“民主”,反對蘇牧的燒糧。

在他們看來,蘇牧此舉是在懷疑他們的決心和能力,是在提前宣判他們敗局已定。

他們能夠在上京占據一席之地,手底下還能擁有自己不可忽視的勢力,到底還是有著不容踐踏的自信和尊威。

蘇牧這是在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已經走投無路。

他們既然能夠選擇留下來,心裏早就做好了應對女真人的準備,隻是沒有一個契機,將他們真正團結起來。

而蘇牧提出燒糧,終於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如今他們終於擁有了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反對燒糧!

而且通過反對燒糧,他們也看到了燒糧背後的意義,為了證明蘇牧燒糧是多麼的愚蠢,他們必須要團結起來,死守上京城,將女真人打退!

這裏是上京,是遼國的都城,是整個帝國的心髒,雖然耶律延禧帶走了大部分貴重之物,但他不可能將守城的輜重帶走,也不可能將糧草全部帶走,也不可能將人全部帶走,更不可能將城池帶走。

有人,有糧,有兵器,有防禦器械,有輜重,還有人心。

如果擁有這麼多的東西,還要靠燒糧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極端兵法來抵禦女真人,那麼他們留下來也就沒有任何意義,還不如跟著耶律延禧離開算了。

蘇牧雖然有專斷的權力,但他終究還是聽從了勸阻,可這些領主和將領們,卻將這一次軍議的內容全部都散播了出去。

上京城內沒有太大的騷動,反而出奇的安靜,許多人聽到這個消息,先是憤怒,而後又沉默得有些讓人生畏。

關於民眾反響的情報不斷傳送回來,宋乾不由喪氣地朝盧俊義說道。

“看來先生這一次確實有些不夠冷靜,這些蠻子其實也沒那麼不堪,能戰而血勇之徒還是不少的...”

他的言語之中掩蓋不住失望,或許在他的心裏,在大部分繡衣指使軍密探的心裏,蘇牧已經成為了無所不知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