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張晶時,我即將迎來十三歲的生日。剛剛認識她的時候,覺得她無非就是一個長得很漂亮講課還不錯的老師對她並沒有太多好感。作為一個從小到大常年蝸居在最後一排,拿最後一名拿到手軟的差生,我對任何老師都沒有太多好感。不過,有這麼一種人,或許你第一眼見他時並無多少好感,接觸下來後,他就會慢慢影響你的生活,甚至融入你的生命……
很多讀者問我費那麼多筆墨去寫一個人有什麼意義?我無法回答。從我入校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關注著她,這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被關注,包括她,包括他們。正是她讓我意識到我生活裏的那些粗魯是錯的,我開始糾正自己生活裏之前從未意識到的粗陋細節。也許這些是我人生裏終將意識到的,但是如果不是我遇見了張晶,這樣的覺醒也許會在我的人生裏推遲很多年。
我越來越明白,我羨慕的不隻是她,還有那種優雅投出來的影子。看著她的每一天,我都渴望自己變得美好美好再美好一點,美好到足以與她比肩,以優雅不慌張的樣子去麵對生活。她就像一道光照進我的生活,告訴我生活應該有更美好的方式存在,人生應該有更多出口,我要奮力追求。我想這就是她於我而言的意義。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我開始為自己找一個信仰,開始瘋狂讀書。於是有更多的人走進我的生命,村上春樹、川端康成、東野奎吾、安妮寶貝、韓寒、郭敬明……
直到有一天,她開始要求我們寫日記,我才想到將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用自己的經曆去給予更多人鼓勵與抵抗命運的勇氣,正如張晶最初於我的意義一樣。我開始產生寫小說的衝動,但那僅僅隻是衝動。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說:很多人在很多時候錯把衝動當天賦。等我真正去做這件事時,才發現自己所了解所掌握的還遠遠不夠。所以隻能去模仿,模仿別人的寫法,在模仿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路。與其說我選擇了青春的文風,倒不如說是青春選擇了我,假借我的手將青春詮釋。每個人都擁有青春,每個人的青春都會失去,每個人終將緬懷青春,所以青春永不過時。
如果沒有那一節課,沒有那一次改寫,或許我依舊是那個偷偷地在人後寫故事的男孩。絕不會有如此大的信心敢將自己寫的文字供人閱讀。我至今都記得改寫的那一篇課文是什麼,更不會忘,我寫過的那一篇文章。那一堂課,或許,我這一生都不會忘……
在學那一課的時候,我們已經站在了盛夏的盡頭,這樣的季節裏難得會有這樣的好天氣,沒有往日的燥熱,也沒有沉悶的氣氛。那一天,老師要求我們改寫那一篇文章,優秀者有相應的獎勵。雖然她口口聲聲說這是臨時想出來的,為了不辜負今天這麼好的陽光。我們該寫一些文字紀念這美好的時光。但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分明就是一個蓄謀已久的計劃,改寫的時間也非常的緊張,隻有一個午休的時間。不過,我喜歡這樣的挑戰,這也是我等待已久的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