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路徑顯示出諸多不合理之處,結構失衡和通張隱憂將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困擾中國經濟的發展
經濟統計數據彰顯內生活力
2009年,對中國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中國經濟尚在金融危機的陰霾中尋找方向,經濟前景一片模糊。然而隨著四萬億財政刺激計劃的推出,以及全年累計將近十萬億信貸的投放,中國經濟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完成了觸底反彈。受中國需求的複蘇,諸多資源出口國也大為受益,澳大利亞甚至開始進入了加息周期。在此意義上,2009年是中國經濟轉危為安的一次成功實踐,中國也為世界經濟的複蘇貢獻良多。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9年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數據。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2009年GDP同比增長8.7%,保八的任務順利完成,同時也彰顯了金融危機襲來後中國經濟的內生活力。同時,12月份中國製造業PMI指數為56.6%,為20個月來的新高,並且PMI指數已經連續10個月保持在50%以上,顯示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已基本穩固。回顧跌宕起伏的2009年,在被賦予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的定位後,眼下的這份成績單應當是相當出彩的。然而著眼於未來,我們亦不能忽視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中國經濟增長路徑也顯示出諸多不合理之處,結構失衡和通脹隱憂將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困擾中國經濟的發展。
經濟刺激政策加劇結構失衡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一直存在,而2008年末開始實施的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進一步加劇了結構的失衡。從經濟結構來看,投資獨大的局麵依然沒有改變。2009年以來,隨著全年累計9 59萬億的巨額信貸大量投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的局麵被演繹到了極致。2009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4846億元,占GDP比重達67%,而其30.1%的同比增長率也遠遠高於GDP的增速。在此意義上,調結構的初衷漸行漸遠。
從產業結構來看,2008年末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1.8%,遠低於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2009年以來,隨著工業企業新項目的陸續開工和“鐵公基”等基建項目的實施,第三產業占比將呈下降的趨勢。根據統計數據,第三產業同比增長8.9%,落後於第二產業9.5%的增速。可以預見的是,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將影響產業協同效應的發揮,從而製約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
從所有製結構來看,隨著2009年9.59萬億的巨額信貸大量傾斜於國有企業,多數行業均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現象,其中不乏虧損國企並購盈利民企的案例。在天量信貸的背景下,國企具有並購的衝動,但是僅僅將優質資源集中於政府手中並不能做大做強國企。我們認為,市場的問題應當由市場來解決,政府“拉郎配”式的做法有違市場經濟的本質,更何況乎劣幣驅逐良幣。從激勵機製來看,民營企業更能激發微觀經濟體的內生活力。事實上,一直以來,民營企業承擔著保就業和保增長的重任。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充分肯定了民營企業的重要作用。在中國的複蘇途中,規範發展民營企業將對保障就業,提高經濟效率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天量信貸投放凸顯通脹隱憂
2009年全年累計新增貸款9.59萬億,將近是2008年新增貸款額的一倍。天量的信貸投放是金融危機來臨時所采取的一劑急方,為保八成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與此同時,巨額信貸的負麵作用也相當顯著,一是難以優化信貸結構,確保資金流向最有效率的項目或者產業,從而可能加劇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二是增添信貸決策和風險管理難度,增添信貸決策失誤和資產質量惡化風險,從而為銀行體係的中期穩健造成隱憂。這種信貸速度持續下去,將導致信貸資產質量下降,指標變壞;三是充裕的流動性助推了資產價格,加大了通脹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