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信托 玩的就是穩固收益
財封麵
作者:王奇
2012年股市在年末翹起了牛尾巴,但在股市中賺錢的股民卻是寥寥無幾,他們大多仍處於虧損。而基金在熊市中也是難言收益,2011年的股債雙殺的情景,也讓投資者仍然記憶猶新。
對於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來說,銀行定期存款和理財產品的收益又太低,想去參與民間借貸,又覺得不靠譜。怎麼辦?固定收益高一點的理財產品成為他們尋覓的目標,固定收益類信托或許是個不錯選擇。
“剛性兌付”的利器
2012年底,信托業資產規模已超過7萬億元,成為僅次於銀行業的老二。規模的迅速發展,“剛性兌付”起了關鍵作用,由此固定收益類信托產品幾乎和高收益存款劃上等號。
什麼是“剛性兌付”?為何有如此大的功效?
所謂“剛性兌付”,是指金融機構對所發行的非信貸類金融產品承擔本金與利息的支付安全保證。說白了,就是賠了錢,信托公司也向投資者支付本金和利息。雖然“剛性兌付”僅是行業內約定俗成遵守的理念,但並無法律約束力。不過因種種原因,信托公司都在默守這一潛規則。
業內人士雖然對“剛性兌付”頗有微詞,關於取消的問題,也屢屢出現在媒體報道中,但在實際的信托投資中,固定收益類產品尚未出現到期沒有實現兌付的事件。在“剛性兌付”的護佑下,雖然經濟低迷,固定收益類信托仍能獲得超過8%的穩定收益,著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選好產品是關鍵
是不是有了“剛性兌付”,固定收益類信托就可以閉著眼睛買了?
告訴投資者一個不好的消息。2013年1月8日,中信信托在2010年發行的“中信-舒斯貝爾特定資產收益權投資集合信托計劃”因無法如期兌付而走上拍賣之路,成為繼中融信托青島凱悅中心房產進行公開拍賣之後的第二例信托資產公開拍賣。
雖然以上都實現了“剛性兌付”,但也給投資者敲響了警鍾。投資者應該注意,選擇固定收益類信托,盡可能規避那些不必要的風險。
例如同樣兩個項目,一個是政府擔保的項目,質押率8%;另一個是房地產項目,如以2萬元的價格折現給你一套8萬元左右的房子,那意味著隻要房價不跌到2萬元以下,你選擇這個房地產項目就不會錯。這個前提是房子要具有一定的抗跌性,不要是鄂爾多斯、溫州的房子。
“最簡單保守的是選擇簡單明晰的債權型信托,如果是有政府擔保的基建類項目,那是最好的了;如果投資的是自己熟悉的產品,那就最好不過了。”有業內人士非常明確地指出。
當然,所有的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我們不能依照此前的兌付成績,來判斷未來的兌付情況,將固定收益類信托等同於高收益的存款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在目前的市場狀況下,固定收益類信托可以作為一個低風險的投資品種進行配置。
不過,《投資與理財》提醒投資者,信托門檻最少需要100萬元,如果真的眼紅,找幾個信得過的熟人,湊上100萬元去買吧。另外,固定收益類信托開放期之前不能提前贖回,提前支取可能會損失部分收益甚至本金,這個在投資之前也應該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