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某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階段工程地質勘察概述(1 / 2)

某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階段工程地質勘察概述

地質礦產

作者:吳增利

摘要:文章結合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程地質勘察總體規劃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具體工程實例,為使城市規劃更加科學、合理和規範,促進開發區的建設發展,合理利用土地、空間資源,完善城市公共設施和城市功能,對規劃區內各場地的穩定性和工程建設適宜性作出評價。

關鍵詞:總體規劃;階段工程地質測繪與調查;地質勘察;地質分區;地質評價

中圖分類號:U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23-0084-02

1 規劃區概況

該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一個多功能、綜合型的開發區。規劃區麵積約30km2,目前規劃區內人口主要以行政村的形式分布於區內,人口密度較低。規劃區以往工程地質勘察資料相對較少,工程地質環境特征研究程度低。

以下簡要介紹規劃區的發展現狀、土地利用現狀和基礎設施現狀,規劃區的功能定位、發展策略、發展規模等總體部署的規劃設想。

2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布置

(1)充分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在規劃區及附近已有的資料、文獻;調查了解當地的工程建設經驗,並根據現有資料對本次規劃勘察的工作做出指導性的計劃。

(2)遙感影像判釋的目的是指導野外工程地質調查路線的選擇,合理安排野外工作,減少工作量,提高工程地質勘察資料質量。本次采用衛星圖像,可解譯程度良好,解譯標誌明顯穩定,能辨別出絕大部分的地貌、地質及水文地質細節。

結合1∶10000地形圖和衛星圖像,確定規劃區的範圍和衛星圖的成像比例等。在對衛星圖像在解譯過程中,按“先主後次,先大後小,從易到難”的順序,反複解譯辨認,對重點部分仔細研究。外業工作中對有疑問的地質體進行調查驗證,對地層、岩性、地質構造線進行複核。劃分主要地貌單元、成因類型、地貌形態及其與地質構造、地層岩性、地下水分布的關係;地質構造基本輪廓、新構造形跡、線性構造的位置及走向判釋各種水文地質現象:泉點、泉群及地下水溢出帶、古河道的位置,圈定地表水體的範圍,分析水係發育特征。

(3)工程地質測繪野外工作底圖采用比例尺為1∶5000的地形圖,能滿足工作精度要求。手持GPS定位,羅盤定向,室內資料整理工作依據坐標在數字化地形圖上直接定位,減少了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差。野外著重調查了解規劃區內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不良地質現象,觀測點充分利用人工及天然剖麵,工作中特別注意了微地貌形態分布及人工地貌調查與了解。

(4)為綜合評價場地地基土的性狀及提供各層土的岩土工程技術參數,采用工程地質鑽探、原位測試(包括靜力觸探試驗、標準貫入試驗、波速測試)與室內土工、水質全分析相結合的勘察方法。

(5)資料整理是提高工程地質勘察成果質量的重要環節。其任務是將獲得的眾多的原始資料進行係統全麵的綜合整理、分析研究和數理統計等,對規劃區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評價,編製成果圖件和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6)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則及其依據:本次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共布置了13條勘探線,勘探線的布置首先考慮地貌因素,按方格網布置,盡可能垂直於地貌單元邊界線、地質構造線及地層界線。勘探線距、點距按大城市的衛星城市Ⅱ類場地進行布置,線距不大於800m,點距400~600m。控製性勘探點孔深30.0m,一般性勘探點孔深15.0m。

3 規劃區的地理和地質環境特征概述

(1)規劃區的曆史地理簡況:規劃區的曆史地理(自然地理及經濟地理)簡況,城址及河岸變遷,暗埋的河、湖、溝、坑的分布及其演變的論述。

(2)地形地貌特征:包含區域地形地貌、規劃區的總體地勢特征、各地段地形坡度、切割強度,劃分各區地貌單元,描述各地貌單元的特征。

(3)水文:包含規劃區內河流、湖、坑、塘等水體的分布位置、水體麵積、水深等水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