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sionCube:“互聯網機房”進企業
封麵報道
作者:趙豔秋
千禧年進入華為的王豐,現任華為雲計算產品線FusionCube總經理。FusionCube是一站式雲平台,在華為雲計算戰略中,扮演著軟硬結合的基礎設施角色。
矽穀啟示
王豐曾在華為研究部追蹤和研究前瞻技術。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到矽穀交流期間,感受到了矽穀在前瞻技術上的創新和開放精神。矽穀的技術人員在晚上下班後,經常會到不同地方去參加技術討論會。王豐曾參加過這類活動。2010年,Hadoop在矽穀已經很熱了,一些公司定期舉辦Hadoop技術交流會,即使在技術上有競爭的企業,像穀歌和雅虎,技術人員也在一起交流。這種開放是對整個產業的促進。
受到矽穀創新精神的影響,後來,當華為開始做FusionCube一體機規劃時,大家有個一致的想法:一定要做技術上有領先性和真正解決客戶痛點的產品,做到貼近客戶的創新。
當時,市場上一體機還是簡單地把服務器、存儲、網絡堆積在一起。而FusionCube研發團隊則采用了類似今天的軟件定義基礎設施等理念,構建了全新架構。
遊泳池與水桶
今年,大量的傳統企業在嚐試業務“互聯網化”。企業業務“互聯網化”前後,最大的差別在於業務量:一個是普通量級,另一個則是海量。以銀行為例,原來根據銀行有多少櫃台、多少ATM機,還基本能夠預測出相應時間段內後台相關IT基礎設施的負載量。但當業務互聯網化後,銀行的終端擴展到電腦、手機、Pad,這就很難準確預估下一刻到底有多少用戶會與銀行的後台連接。而一些特定事件還可能使業務量產生驟變。
王豐把傳統和互聯網IT基礎設施分別比作水桶和遊泳池:水桶的水量固定,且無法共享,而遊泳池則能彈性供給。
實際上這些年,企業數據中心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它們采用軟件定義的架構來取代傳統IT架構。資源的整合、調度與自動化協同都由上層軟件實現,保障企業IT更富有彈性、可擴展性和高性價比。互聯網企業有足夠的技術實力,開發軟件,發揮硬件設備的最大價值。但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它們的關注點不是、也不應該是自己開發。FusionCube實際上就是把互聯網的機房搬進各個企業,使得企業可以更加聚焦於主業務。
取舍博弈
FusionCube從一個技術理念變成商業化產品的過程中,有很多創新想法,大家麵臨多次取舍。
大家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當FusionCube架構出來後發現對數據庫場景下的性能有很大提升,因此就考慮要不要全麵支持數據庫應用特性。經過很多次爭論,並與客戶充分交流,團隊最終決定做這部分工作,因為它確實給客戶帶來了所需要的實實在在的性能提升。
這個決定後來證明是對的,它帶來了FusionCube與SAP HANA的合作。目前,華為FusionCube一體機通過了SAP HANA認證,它擁有快速的同步寫性能、15%的更低延時和20%的更高讀寫帶寬,以及極佳的線性擴展能力。作為全世界性能最快的SAP HANA一體機,FusionCube能夠幫助客戶更快更準確地做出商業決策,在企業商業智能方麵一展身手。
FusionCube目前每兩個月推出一個新版本。實際上,它是以軟件為核心的,才會實現這樣的快速迭代。FusionCube團隊認為,現在華為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正確的架構,簡單、高效、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