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與中小銀行的對策
本期特稿
作者:林敏
【摘要】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改革的切入點。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係,是促進中國經濟金融轉型的根本之道,金融改革的目標就是形成一個滿足實體經濟崛起的繁榮的金融市場,把金融機構變成真正的金融企業。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中小銀行 影響 對策
利率市場化就是國家對於存貸款利率放鬆上下限,讓銀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存貸款利率的定價。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人民銀行連續兩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擴大人民幣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標誌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核心階段。同時,此次降息後,一年期存款利率由現行的3.5%下調至3.25%,一年期貸款利率由現行的6.56%下調至6.31%。經計算,此次調整前後銀行息差將減小三成多,這將直接衝擊銀行業的利潤。目前,貸款的利率在逐步放開,主要規定了下限,而存款利率主要規定了上限。
一、利率市場化是金融體製改革的切入點
2012年12月2日,第七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在北京召開,論壇主題為“實體經濟改革下的銀行角色”。
傳統的利率管製環境下,銀行業對管製性利差依賴性較大,不僅損害了存款人利益,也提高了企業的融資和借貸成本。而民間市場利率與管製利率的價差,還導致地下金融泛濫,潛伏著非常大的經濟金融風險。因此,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係,才是促進中國經濟金融轉型的根本之道。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深化金融體製改革”,其中提到的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就是兩個重要的金融體製改革突破口。目前的金融體製在相當程度上是為了滿足過去集中資源辦大事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而在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後,金融體製的功能也應隨之變化,應該更加市場化、更加開放。宏觀調控措施中一係列體製變革,都需要通過利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等作為推進的主要突破口,由此帶動金融體製的轉變,從而實現金融體製的功能轉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用六個字概括了金融改革的方向:企業、市場、調控。金融改革要以利率市場化為切入點,金融改革的目標就是形成一個滿足實體經濟崛起的繁榮的金融市場,把金融機構變成真正的金融企業。
二、利率市場化對中小商業銀行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深刻改變商業銀行的生存環境,傳統盈利模式和經營方式必將發生劇烈改變。利率市場化會直接擠壓銀行的利差空間,而這正是商業銀行以往賴以生存的法寶。
(一)“爭存攬儲”加劇
利率市場化之後,銀行間“爭存攬儲”加劇將導致存款利率有上升壓力,而貸款利率的自由浮動將降低銀行在貸款市場的議價能力,較高的貸款利率也難以維持,存貸款利差不可避免地將收窄。而對於目前大部分依靠息差收入的中國銀行業來說,這必然導致大部分銀行的困境。具備堅實客戶基礎、創新能力強的銀行將在改革中受益,大銀行相比中小銀行而言受到的衝擊要小。
(二)風險管理難度加大
存款競爭加劇,投資者可選擇的資產管理方式越來越多,資金的跨市場、跨銀行流動將越來越頻繁,相應的資金成本上升、利差縮小成為趨勢,導致資金組織工作特別是一般性存款組織工作難度加大,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流動性風險愈加擴大。
1.利率風險
利率的變動可能給中小商業銀行帶來成本收益的變動,資產流動性的變動以及金融係統性風險的波動甚至直接影響銀行自身的穩健經營。同時,在利率升降頻繁、各行利率差異化的情況下,銀行客戶會頻繁地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利益調整存款和借款的期限,這對銀行利率風險管理帶來更大挑戰。因此,為更好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商業銀行必須加快轉型步伐,提升定價能力及風險管理水平。
2.信用風險
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對資產價格泡沫的推動,以及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改變,使商業銀行積累了一定的信用風險,同時也使整個經濟積累了很多的係統性風險。商業銀行防範信用風險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整個經濟防範係統性風險的過程。
3.流動性風險
錯配是商業銀行重要的收益來源,短期的負債配以長期的資產,收益可以提高,但是流動性風險卻極其明顯,流動性風險將決定一家銀行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
三、中小商業銀行的應對措施
由市場來決定資金的價格,給商業銀行許多自由和操作空間。這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業務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對於中小商業銀行而言,由於自有資金不多,吸儲能力不強,短期內這將會給它們的經營帶來一定衝擊。但是,利率市場化也會給那些法人治理結構好、經營管理能力優和企業信譽佳的中小商業銀行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此,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契機,它將導致銀行業加快盈利模式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