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及其開發建議
公眾·品
作者:鄭肇世
為了全麵摸清大田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就業地域和求職意向等基本情況,便於有針對性開展農民培訓與轉移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大田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開展了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和外出務工狀況調查:大田縣共18個鄉鎮、265個行政村,全縣戶籍人口36.8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08萬人,非城鎮人口27.82萬人。全縣農村勞動力為20.34萬人,其中從事農業生產5.99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9.45%,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12.74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62.63%。外出務工人員就業地點分布為縣內6.71萬人,省外0.735萬人,縣外省內5.3萬人,暫無正當職業的(含在校生)1.61萬人。現從事農業和暫無正當職業人員願意轉移就業的0.29萬人。
一、農村勞動力資源幾個特征
1.從就業行業看,勞動力轉移大多集中在勞動技能要求較低,勞動強度較大的礦山、建築、針織、交通運輸、商貿流通等一線產業。
2.從轉移的數量看,輸轉相對充分。除第一產業必需從業人員外,全縣實現勞務轉移12.74萬人,年齡40歲以下的勞動力基本轉移。
3.從就業形式看,相當部分顯兼業性特征。有相當部分勞動力就業形式呈現多樣化、季節性,即農忙時回家務農(特別是茶農、礦山周邊的農民),其餘時間外出務工,屬季節性亦工亦農性就業形式。
4.從文化素質結構看,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少數,初中及以下文化多數,他們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在低層次產業中競爭,工資收入較低。
5.從轉移方式看,具有較強的裙帶性。多數農村勞動力是跟隨勞務帶頭人、親朋好友或熟人介紹引導或自發實現轉移的,通過政府或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組織和轉移的較少。
二、農村勞動力資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富餘勞動力較少,縣內“民工荒”問題日益突出。一是縣內企業工作環境及收入相對較差;二是新生勞動力本地就業較少,全縣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8‰,每年自然成長的勞動力約4000人左右,其中以新增的大中專畢業生、“兩後”生為主,這部分人真正留在本地就業的比例很少。
2.勞動力轉移質量不高,致使對農村的貢獻乏力。受農民自身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普遍較低及勞務收入不高等因素影響,勞務人員缺乏創業的熱情和條件,無法創造更多的財富反哺農村,解決農村發展緩慢問題。
3.勞動力缺乏係統培訓,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求。人口素質尤其農村人口文化水平較低、農村勞動力培訓仍然是當前急需破解的難題。從目前培訓狀況看,培訓方式單一,針對性不強。培訓師資難落實,技能培訓的深度不夠,隻停留在一般性技能技術培訓上。農民思想認識局限,對培訓熱情不高,參加培訓多為被動應付,勞動力培訓難度較大。
三、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的思路與對策
1.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充分調動農村勞動勞動力的生產積極性。要以實施全民創業工程為依托,全縣動員、全民發動,不斷提高群眾創業發展的積極性,迅速形成多種人群謀求致富、各類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
2.加大農村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全麵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麵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勞動教育機構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係,按照全縣產業發展和勞務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促使勞務輸出由苦力型、體力型向智能型、科技型轉變,不斷提高勞務經濟效益。
3.優化勞動力配置組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留守勞動力作用。要以發展產業為導向,充分考慮區域勞動力資源特點和分布狀況,為農村留守勞動力中各個年齡階段、各種技能水平的農民提供就業崗位,使留守弱勢勞動力就業不出鄉,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有效解決目前農村產業發展、重點工程建設中勞動力短缺問題。
4.製定出台優惠政策,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在農村內部轉移。堅持把吸引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作為平衡勞動力市場的重要途徑,實現“農民進城”向“回鄉創業”轉變。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利用本地資源、勞動力等優勢回鄉創業,尤其是發展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等特色中小企業,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行業和範圍,推動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大田縣勞動就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