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精準的神射手,還是運籌帷幄的軍師角色,來到戰場,穿上完整的裝備,都會立即進入戰備狀態,就算是初級玩家,也絕對會被這種緊張刺激的氣氛感染,彷佛真的就親臨戰場一般。
玩家使用玩具槍僅外型擬真,卻被誤解可以拿來改造槍枝,其實這些玩具槍為鋁合金、銅槍管、口徑小、動力不足等,材質、結構根本無法改造,連一般落地窗玻璃都打不破。
燠熱的熱帶叢林,草長過人,一行十幾人的軍隊荷槍實彈穿梭其間,踩在草叢上的腳步聲沙沙地響,森林有一股不尋常的死寂,越發令人感到危機四伏。
“答答答答答……”一陣突如其來的槍響劃破寂靜,指揮官立即下達警告,指揮找掩護並迅速還擊的緊張高亢聲音,宣示了這場遭遇戰的開始。
這是越戰電影中常見的畫麵,過慣了太平日子的冉小八,也想當一回戰爭英雄,經曆一次這種烽火滿天、穿梭在槍林彈雨中的驚險感。來打一場迷彩漆彈生存遊戲,在這個戰場上,享受戰火求生的刺激,卻沒有麵對死亡的恐懼,可以像一隻打不死的蟑螂,屢敗屢戰,越挫越勇。
享受刺激不必玩命,生存遊戲如同軍事演習中的師對抗,隻要占領敵軍指揮部即獲勝。
漆彈起源於美國八十年代初期,美國農民以一種利用高壓二氧化碳或液態氮氣為發射動力、外觀不像槍的標槍,發射內裝彩色顏料的圓球在牲畜身上作標記,用來隔離治療與撲殺,後來有群牛仔閑暇之餘,用漆彈發射器相互射擊鬧著玩,以身上留下的色漆標記做為判定勝負的依據,這就是漆彈生存遊戲的前身。
經過幾十年來發展蓬勃,不像當年隻是你射我、我打你或躲貓貓的單純模式,漆彈遊戲方式花樣百出,早已經是一項時尚風味十足的都會型休閑運動。
漆彈運動基本裝備包括漆彈槍、漆彈、安全麵罩、壓力氣瓶、給彈彈筒、迷彩服、軍用戰鬥靴,其他選配則有預備彈袋、預備彈筒、防護背心、護肘、護膝、護襠、手套、領巾、頭盔等,視個人需求而定。
現今生存遊戲競賽中,國際標準規格的漆彈外表是類似藥用膠囊的水溶性膠殼圓球,飛行途中隻要撞擊硬物就會立即破裂分解,並將染料留在彈著處,內容物則是橄欖油與食用色素的混合物,對人體無害,並且會隨著時間自然分解,但漆彈在高速飛行中仍具殺傷力,所有遊戲者都必需強製配戴安全麵罩,並且在整個遊戲過程中均不可以取下,以策安全。
生存遊戲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求生存的遊戲;在這場勝負爭戰中,誰能生存到最後,誰就是贏家,就是英雄。玩法千變萬化,一般是將成員分成兩軍打對抗戰,有點像軍事演習中的師對抗,隻要占領敵軍指揮部即獲勝;也可事先設計腳本,讓遊戲變成電影,以增加新鮮感。
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抓逃犯、營救人質、爭奪秘密文件等情節都可以派上用場,至於陣亡的判決,則大多采一發陣亡製。由於漆彈最大特點就是凡中彈必留下痕跡,一旦被敵軍擊中,身上的油彩想賴都賴不掉,中彈者應該誠實出局,舉手示意與自動喊出我陣亡並從場地邊緣迅速退場,以免被不明所以的好射之徒再度射擊,如想當槍靶也可以慢慢走,這也正是漆彈運動被視為最磊落公平的地方。
越南壕溝戰場所營造的氛圍讓玩家們宛如置身真實戰場,也有一種大逃殺的打法十足草莽,沒有分隊,也不遵循中彈出局的規則,就是窮追蠻打,打到敵人痛得受不了、棄械投降,殺到最後活下來的就是勝者。
因此為求克敵製勝,參賽者除了多穿幾件長袖厚衣,護目鏡加上臉部護套等,更得練就一身忍痛耐打的工夫。這種玩法雖有時被批為過於暴力,卻十分的受歡迎,畢竟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玩一場追殺喊打、嘶吼震天,卻不必真正玩命的戰爭遊戲,誰說不是一帖紓悶解壓的良方呢?
即便是遊戲,想要玩得好、玩得精都是要講求技巧的,一場生存遊戲模擬戰,都必須全神投入,發揮最佳作戰技巧,才能攻無不克。它雖講求嚴密的團體戰術運用,不過畢竟是遊戲,戰場上除了緊張吶喊的聲音此起彼落外,嘻笑與求救聲也是一路不斷。
水瓶女帶著冉小八一起參戰,兩人笑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體會什麼叫患難見真情,什麼叫大難來時各自飛,那種浩劫餘生切身感百分百的刺激樂趣,絕非一般遊戲可以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