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個人,準確地說是二百一十六個人,因為一張桌子坐十個,圓桌子。
村裏人給他們弄完湯,還把鹹菜端上來,本打算給他們做菜,徐寶沒讓,因為對方是來看書的,又不是走投無路,更不是來教書的,憑什麼給上菜?
若二百多個人說是路過村子,出遠門,一天水米未打牙了,徐寶會招待,看書咋招待,天天招待會慣出病的。
結果一群讀書人在那吃著鹹菜、喝著湯,說什麼村裏不知禮,因為桌子是圓的,無法分賓主落坐。
還有的人說村裏的人不曉民間疾苦,衣著有違農耕之身。
這個說的是燈籠,上崗村之前就有燈籠,徐寶為了迎接嘟嘟叫村民做的,後來一直不缺錢,村民習慣了。
如今有遊客到,當初的紙糊的燈籠一律換成綢子的,各種顏色。
然後村民穿的衣服也好了,沒人穿粗麻的,要幹力氣活的都是細麻,負責招待遊客的,全部是細帛,也就是絲的。
因為有錢了,首先想的是吃,等吃不愁開始收拾房子,買布做衣服。
到了晚上乘免費車過來的一群人口中,便成了‘沐冠而猴’,說白了就是爆發戶,沒底蘊。
徐寶聽到了,很生氣,反感,暗自罵著對方一群都是‘窮書生’,貶義的,既有因對方沒錢而罵,更多的是對方沒錢不怕,怕的是自卑。
他知道二百多人是什麼意思,本身窮,但是卻是讀書人,看到別的人沒自己有學問,穿的衣服比自己好,吃的比自己好,心理不平衡,想要找到自己的優勢,貶低村子裏的人,好提高他們自己。
“看樣子我得聯係聯係,把國子監的學生們拉過來,讓老婆帶十幾本詩集過來吧,要選好了詩的內容,送到國子監,這幫窮書生真不行,還說別人沒底蘊,我讓你們說,等著。”
徐寶氣鼓鼓地小聲嘟囔,他沒直接站起來大聲指責,那樣會被群起而攻之,對方會以低智商的謬論把話題拉到對方熟悉的領域,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他,他懂。
就像他那邊的網絡,發評論什麼的,馬上有人過來用一種荒謬的論點來教育樓主,樓主開始辯論,結果到最後對方也發現辯不過,於是直接開罵,說髒話,並找來一群人罵,直到把樓主罵傻。
所以徐寶決定采取措施,不然的話,往後村子會變成一群窮書生的領地,除非趕走他們。
起身,離開,徐寶去‘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的房子裏亮著燈,銅板還在忙碌,他拿著徐寶借他的手搖充電手電筒照亮,不敢挑燈籠,怕燒了書。
邊搖邊在書架中轉悠,自己跟自己說話:“我需要遍成數,別人取書的時候把數記下,後麵記書名,必須加一套賬,可不能把書放的地方給折騰亂了。”
徐寶到來,銅板都沒發現。
對此徐寶很滿意,之前他還覺得銅板好高騖遠,總惦記要去京城發展,現在跟外麵吃飯的人一比,才發現,原來銅板是好同誌。
至少銅板沒瞧不起村裏的人,偶爾有人幹活,他還會搭把手,力氣不小呢,估計是推車闖蕩鍛煉的,沒力氣推車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