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記者的“秘密武器”
記者部落
作者:楊學瑩
傳媒“半邊天”
主持人:趙 金
嘉 賓:楊學瑩 大眾日報經濟新聞中心記者
盧舒倩 深圳晚報經濟部副主任
李 麗 生活日報濟南記者站站長
主持人的話:據新聞出版總署數據,截至2012年11月5日,我國持新聞記者證的新聞采編人員共人,其中女記者人,占43%。而在有些新聞單位,在采訪一線跑動的女記者的人數甚至超過了男記者,實實在在扛起了傳媒界的“半邊天”。在工作中,女記者憑借著細膩的思維和比肩於男性的能力,構成了新聞采訪領域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生活中,她們以柔韌的肩膀與家人一起支撐著家庭的風雨彩虹。
姐妹們,好樣的!姐妹們,加油!
都說記者無性別,在新聞麵前,身為女記者的我們要和男記者一樣去拚搶;但在采寫過程中,女記者有自己的視角和風格,有屬於自己的秘密武器。
秘密武器一:女性天生善於溝通、感情豐富、富有同情心,對采訪對象的喜怒哀樂能感同身受,容易讓采訪對象信任,說出掏心窩子的話。
2007年7月,我采訪精神病人和其家屬的境遇時,經醫生介紹,好不容易才有兩個家庭同意接受采訪,但還是有防範的心理。其中一位患者妻子還特意叫了一位鄰居在場,不停地對我上下打量。見狀,我並未急於表白自己,而是先問“最近去醫院看你家我大哥了沒?”她一愣,眼神立刻變柔和了,漸漸打開了話匣子。
在她家中,整整一下午,她邊哭邊說,我邊哭邊記。生活在丈夫弑父的房子裏、有娘家不敢回,還要保持嫁入城市的光鮮,命運的捉弄和各種隱藏著必然性的悲哀,讓我們兩個女性促膝對哭,《家有“狂人”》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大眾日報編輯部少有地拿出“今日關注”版大半個版麵刊登了這篇稿件。
秘密武器二:女性天生敏感,觀察細致,表達入微。伍超在《新聞學大綱》(1925年1月版)上曾說:“婦女之家政,美術,音樂等之評論,紀事及文學類之作品,則男記者往往不及女記者成績之優良,以其筆致纖麗,觀察明細故也。”像大眾日報女記者王文玨的專欄“第一時間看外片”,對外片中晦澀的情緒和看起來混亂的意識流背後的意圖條分縷析,沒有敏銳的感知力和精準的表達能力是難以做到的。
秘密武器三:女性性格柔韌,“臉皮厚”,善迂回,遇到闖關的時候,往往可以以柔克剛。2007年濟南“7·18大雨”後第二天,濟南市防汛指揮部開會,我和兩家媒體的男記者被攔在門外。剛好有人從會場出來,我心想“好男不和女鬥,大夏天你又不能拉扯我”,趁值守人員不注意,一扳門闖了進去;後邊的男記者也跟了進來。但第二個男記者就被拉住了,沒能進去。
每年全國兩會,都有女記者“堵部長”、“抓代表”的照片流傳出來。在通道、存衣處、廁所門口,女記者連拉帶拽,部長們也不惱;相反,男記者這樣做就困難許多。
秘密武器四:女性做事認真仔細,更注意采訪的方式方法,采訪成功率更高。我曾經看過一本營銷學的書中講“電話是帶表情的,對方可以聽見你的微笑”,從此我電話約訪采訪都保持微笑和積極的語氣。每次采訪之前,我一方麵要做好功課,同時每次即將見到采訪對象前,我都要調動起全部精神,用熱情的聲音開口,不允許自己疲疲遝遝地對待任何一個采訪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