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熱點報道提升媒體影響力的策略(1 / 2)

熱點報道提升媒體影響力的策略

新聞觀察

作者:陳建誌

2012年11月下旬,有媒體報道稱,“山西粟海集團養殖的一隻雞從孵出到端上餐桌,隻需要45天,是用飼料和藥物喂養的,而粟海集團正是肯德基與麥當勞的大供貨商。”這篇報道刊出後,各地媒體紛紛跟進,此後“速成雞”(或稱“速生雞”)事件持續發酵,成為全國公眾關注的一個熱點。筆者以此為例,試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媒體如何介入熱點事件的報道,提升媒體自身的影響力。需要說明的是,筆者並不讚成用“速成雞”或“速生雞”指代白羽雞,本文沿用這兩個名詞僅僅是為了行文敘述方便。

勇立潮頭發先聲

新聞媒體對畜禽養殖行業操作是否規範、畜禽產品是否安全的懷疑,早已有之,報道眾多。據筆者查閱,這次有關“速成雞”的報道是從2012月11月23日開始的。

當天,中國經濟網以《供肯德基麥當勞原料雞被曝45天速成》為題,刊發報道稱:“‘雛雞到成品雞隻需要45天,高溫封閉飼養,飼料由集團特製統一配送,風險小、利潤大、投資收益穩妥……’一則廣告宣傳讓山西南部的許多農戶看到了‘商機’。廣告中所提到的集團正是為肯德基、麥當勞以及諸多大型超市提供原料的山西粟海集團有限公司……”

華西都市報迅速跟進,記者當天采寫稿件,次日推出報道,標題為《肯德基回應“45天速成雞”僅占雞肉采購量1%》。報道說:“昨日下午,記者聯係粟海集團,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知道‘速成雞’的消息,但具體情況並不了解……肯德基昨日下午在其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山西粟海集團在肯德基雞肉原料供應體係中屬於較小的區域性供應商,僅占雞肉采購量的1%左右。過往食品安全記錄正常。根據媒體報道內容,肯德基將進行調查,加強檢驗,並根據調查情況作相應處理……麥當勞在給華西都市報記者發來的聲明中表示,此供應商不是麥當勞現有的雞肉供應商。”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哪個記者、哪家媒體最先發現了一則新聞,且最早報道這件新聞,那麼這個記者、這家媒體就占得了先機,爭得了主動,如同在一次重大戰役中搶先占據了製高點一般。

在這一輪有關“速成雞”的報道中,中國經濟網的報道可謂先聲奪人,華西都市報則最早使用“速成雞”這個名詞。因此,引起其他眾多記者和媒體的關注,許多評論便是以此為由頭展開的。

社會現象紛紜複雜,變化萬千。如何從中拎出“新聞”,如同沙裏淘金一般,需要不辭辛苦,需要漫長的時間和過硬的技術,而發現新聞,同樣需要日常積累和凝聚功力。積累,必須日日留心,經年不輟,方有收獲;功力,必須天天學習,借鑒思考,方能提高。

獨具慧眼擊要害

綜觀媒體早期針對“速成雞”事件的數篇評論,筆者認為,大眾日報2012年11月26日刊發的劉鵬所寫的評論,獨具慧眼,擊中了問題的要害,標題為《“45天速成雞”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害健康》。

這篇評論刊出之後,多家媒體予以轉載,其中包括新華網等權威網站。

打蛇要打七寸。看問題,要透過現象抓本質。“45天速成雞”,究竟是怎樣養成的?養殖者所用的飼料,到底是什麼樣的飼料,其成分如何?雞吃過這樣的飼料之後,是否會在其體內殘留有害物質?殘留是否超過國家標準?在這一串串的疑惑沒有冰釋之前,不能斷言“45天速成雞”的養殖技術是不合法、不合規的。這種雞的生長時間隻有45天,違背了許多人大腦中貯存的“常識”。由此,便下結論說“吃這樣的雞肉有害”。這是不尊重科學的表現,也是對養殖者的不尊重。後來畜牧界多位專家出麵澄清事實,他們眾口一詞,指出:所謂的“速成雞”——“45天就長大的用於食用的白羽雞”,已經存在30多年。這樣的雞“45天左右長大出欄”,不僅在中國如此,在世界上發達國家也是如此,這在畜牧界屬於“小兒科”的常識。大眾日報這篇評論的作者獨具慧眼,提出“45天速成雞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害健康”這個論點,可謂切中肯綮,言人所未言,因此獲得受眾好評。

追根溯源揭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