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體有責任提升公眾情趣(1 / 1)

媒體有責任提升公眾情趣

新聞觀察

作者:李昂

當“芒果”、“番茄”大行其道,當“超女”、“快男”、“快樂大本營”長期居收視榜高位,當公眾沉浸在“康熙來了”的歡聲中不亦樂乎,未察覺有任何不妥之時,我突然見到這麼一份報告——《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未料到這成於20世紀40年代的報告,竟對當今中國具備如此的現實意義。

大眾媒體僅僅介紹事實是不夠的。這個報告提出:“在環境中賦予每日事件以意義,對其進行真實、全麵、睿智的報道。僅僅真實地報道事實是不夠的,現在需要報道關於事實的真相。”而現實中大眾媒體的一種傾向是:一味迎合公眾。就如一篇新聞研究文章中所說:“過分的迎合,隻會使人們賴以生存的媒介所建構的文化環境變得日益感官化和淺薄化。”

這個報告要求新聞界“將自己看作在進行一種職業性公共服務……一個真正的專業人士是不會為了金錢而去做某些違背職業精神的事情的”,這是中國現在的新聞界期盼的事情。媒體有責任提升而不是降低公眾的情趣。

不可否認,中國新聞界當前的現狀有其客觀原因。大眾報業集團原副總編輯、山東出版集團總經理張瑞雲在其《中國傳媒衝擊力報告》中提道:“中國媒體雖然大規模集團化了,但經濟實力並不雄厚,缺乏大手筆發展的經濟基礎。”可能缺乏經濟基礎等問題導致我國媒體難以提升公眾情趣,不得已,轉向關注生活枝節或向低俗之風投降。但對於崛起中的大國而言,文化軟實力顯然不可或缺。媒體相關功能的缺失於中國社會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容忍低俗之風對相當多的國民來說意味著喪失精神家園。

記者是社會輿論劍柄的擁有者,他們背負著社會責任。在健全的社會,公眾利益必須得到維護。在直接的行政權力之外,最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媒體記者。因而,我國的媒體記者責任重大。新聞專業大學生對未來有著較多的憧憬,在此時進行新聞理想和責任的教育,會對他們此後幾年乃至幾十年的職業生涯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有可能是他們成為邵飄萍式記者的助推器。新聞理想和責任教育應具體而充實,引入具體案例,尤其是新聞報道對公眾產生較大的或正麵或負麵影響的事例。

在新聞實踐中,應立法保障新聞從業者的權益,讓他們看到自己從事的職業對社會發展進程的作用。經常遭遇種種對輿論監督的刁難之後,記者的理想可能幻滅,這不僅是個人境遇的悲哀,也會使記者喪失職業責任意識。作為新聞學院的學生,我擁有自己的新聞理想,或許遙遠,或許縹緲,但成功抑或不成功,我不悲不喜,恪守著它,然後真切地看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