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文藝範兒
專欄
作者:盧偉
柴靜與閭丘露薇的兩種新聞觀之間的是非曲直,是“劈柴”與“挺柴”之間的種種爭論裏麵唯一有辨析價值的地方。
那天,北京一個做財經周刊的朋友來訪,席間聊起了財經新聞圈的一幫名記。朋友說,你發現沒有,當年北京某報和上海某報號稱財經報紙“南北雙雄”,但N年後,某財經報出了N多主筆、名記,儼然財經圈的“小黃埔”,而後者盡管影響力同樣很大,出來的名記卻寥寥。經他這麼一說,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盡管筆者所居並非傳媒一線城市,但也時不時聽說,某財經報的某某現在在哪家媒體當總編,哪位在哪家當主筆;而南方的那家,很少聽說。
原因何在呢?跟朋友討論了許久,猜測出來的緣由大概如下:北京那家報紙,全盛時期的那些記者基本上都是以文筆和觀點見長,文章帶有很強的文藝範兒和專欄作家範兒,個人風格明顯;而南方那家的影響力雖然也很大,但主要體現在爆猛料上,這是調查記者的專長。而從後來的發展來看,文藝範兒的作家型記者比爆猛料的調查型記者更容易成名。
這個結論,姑且不論有多少科學性,筆者聯想到的是,柴靜近年來聲名鵲起,可能也是遵循這一規律。尤其是最近幾個月,柴靜靠著一本《看見》大紅大紫,圖書銷量數百萬,儼然有取代徐靜蕾成為新一代文藝女神的架勢,充分說明了文藝範兒的受歡迎程度。不過有句老話說得好,人紅是非多。除了被爆一大堆私人話題外,柴靜的那種文藝調調也受到了一幫人的炮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閭丘露薇。從她那篇流傳甚廣的博文來看,閭丘露薇對柴靜的風格頗不以為然。根據她的觀點,記者應當隱藏在新聞和當事人後麵,而不能在鏡頭前成為主角,不能隻關心新聞中的人,而不關注新聞背後的原因,隻關注人,“會很安全,也很討巧,但是最終受益的,是媒體人本身,卻不是公眾”。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有一種習慣性做法,就是把私生活當成在辯論中占據上風的突破口。好像隻要這個人私生活有問題,即便事業再成功,觀點再正確,也是爛人一個,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傳統,起碼有悖就事論事的原則。閭丘露薇將柴靜引起的諸多話題拉回新聞業務來探討,這一點值得肯定。柴靜與閭丘露薇的兩種新聞觀之間的是非曲直,是“劈柴”與“挺柴”之間的種種爭論裏麵唯一有辨析價值的地方。
閭丘露薇對“記者”二字的定義嚴格遵循新聞專業主義,即記者要按照客觀、冷靜、獨立、不附帶任何立場和感情去報道事實真相,按照她的看法,柴靜的那些文藝範兒,無疑與新聞專業主義相悖,因而需要批判。我倒覺得這有點過於嚴苛,柴靜將采訪當成一場抵達,在采訪中流露出的感情與立場,以及節目中的那些特寫鏡頭,並沒有影響到基本的新聞事實,而她的節目裏麵一直以來對底層的關注,對平民的關注,無疑是值得肯定的。至於說文藝範兒影響到專業性,實事求是地說,在影響新聞專業性的諸多因素中,文藝腔調根本就排不上號。
當然,隻關注於事實真相並深究原因的新聞也值得尊敬,即便那些調查記者們端上來的新聞事實是血淋淋的,一點也不文藝。但應該承認,並不隻有報紙的A疊才是新聞,柴靜那種相對比較軟一點的新聞也是諸多風格中的一種,就如同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樣。把西方的標準拿過來直接批判中國的現實,同樣也很討巧,但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相較於橫向的比較,縱向的進步更為重要,也更為現實,正如有人所說,相比起“被幸福”的“倪萍腔”和“被快樂”的“於丹腔”來說,“柴靜腔”已然是時代的一種進步。就當下的新聞業界所麵對的現實來說,柴靜和閭丘露薇的理念都不落伍,她們的對錯,留到將來再去討論,並不晚。
(作者為大眾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