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熱點評析(2011—2013年)
聚焦:2013年藝術文化現象
作者:甄巍 李岩
編者按:
2013年漸行漸遠,而發生在藝術文化方麵的諸多現象更值得我們深思,本期特別聚焦擇選這一組文章:甄巍、李岩的《中國當代藝術熱點評析》,周星的《2013電影“小時代”興旺現象的冷靜思考》,張璐的《2013年度音樂焦點解讀》和鄧寶劍的《當代書法界關於“民間書法”的爭論及相關問題》,對當下藝術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予以回顧、梳理,以饗讀者。
中國當代藝術自1979年9月“星星畫會”開始,短期內幾乎將西方藝術史上百年的流派打破脈絡、共同傳承、重新演繹。中國當代藝術同時存在著“現代性”與“當代性”,“具有‘後發達的現代性’特征”(潘公凱語)。進入新世紀,中國的當代藝術逐漸形成了既與西方當代藝術接軌,又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體製。從藝術創作傳播和市場角度看,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媒體、拍賣行、美術館、收藏者、讚助人、運營商等組成的當代藝術業態,在矛盾和動蕩中保持著繁榮和發展。有關的行政、管理、市場、學術等機製漸趨成熟。但整體而言,中國當代藝術仍處於“迷茫與焦慮”期。對此領域近期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現象進行分析思考,有助於加深對當下藝術生存狀況的理解,把握未來變化的趨勢。
一、藝術主體多元化
藝術主體是指在藝術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與審美對象相對應的具一定創造力的藝術實踐者。在中國,藝術主體的古典意義主要指專業和民間的藝術家。上世紀90年代以後,藝術主體增加了策展人、批評家。近兩年來,藝術主體更趨豐富與多元。除藝術家之外,策展人、批評家、藝術機構、媒體、資本、畫廊、博物館、收藏者甚至大眾在當代藝術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加強。主導作品審美呈現和闡釋的可以是多元化主體中的任何人。創作邊界、話語權、參與機製、策劃機製、傳播效果,諸多因素在當下的變化,使得作品的藝術效果和藝術理念在不同角度與闡釋策略下,呈現出不同的內涵與特征。藝術作品的批評與描述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傳播渠道複雜多樣,公眾數字媒體和自媒體效果顯著。藝術話語權從以專家為主分散至傳媒、市場、營銷及公眾等多個層麵,傳統的行政性權威資源如美協及其組織的畫展、學術刊物等影響力進一步減弱。
很多獨立策展人和藝術推廣機構成為傳達和表達藝術觀念、創造藝術效果的主體。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在某些情境下,如同畫家筆下的顏料或圖片,成為策展人或推廣機構表達意念、闡述觀念的素材。
中國當代藝術呈現出加速國際化的態勢。一方麵,國外大量的報道特別是關於中國藝術市場方麵的消息,加深了國際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和認識。另一方麵,當代藝術國際交流十分活躍,中外合作藝術小組、出國展或入境展絡繹不絕,藝術家創作小組和團隊合作大量湧現。其中不乏跨界組合創作團隊,體現出藝術與科學、藝術與技術、藝術與策劃管理等方麵的深度融合。藝術家與專業營銷隊伍的合作日益深入,許多工作室按公司形式運作。當代藝術生產體係較傳統藝術生產更具有組織性和係統性。藝術主體呈現出專業化分工與跨界協作特征。
2013年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上,中國藝術家大規模海外集中亮相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本屆展會主題是“百科全書式宮殿”,由主題展、國家館和平行展構成。引起最大爭議的是多個中國當代藝術平行展在威尼斯的舉辦,其中僅“中國獨立藝術展:未曾呈現的聲音”參展藝術家就達100多人。爭議的焦點多集中在平行展的意義、作品質量、展覽效果、運作方式以及中國藝術家對威尼斯雙年展趨之若鶩現象背後的“鍍金”心理等方麵。也有觀點認為,此事件顯現出中國當代藝術與國際接軌的主動性、開放性,是中國藝術地位提升的表現。從其影響和爭論可見,中國當代藝術正處於內部話語權轉移,展覽與市場漸與國際接軌,各種藝術觀點並存和不同群體利益衝突愈加明顯的調整期。
在當代多元藝術主體中,美術館的學術作用越來越大,出現不少對思想及藝術創新有啟發性的“問題式”展覽。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尤倫斯中心在2013年陸續推出的世界級大師杜尚、博伊斯、安迪沃霍等大型展覽,就力圖通過探討當代藝術史關鍵人物在當下的意義,對中國當代藝術進行補課式的觀念訓練。
二、藝術家身份和創作態度
在中外藝術交流的過程中,藝術家對身份與態度的選擇顯現出其當代性。有些藝術家帶著官方背景,具有相當自覺的國家政治或民族身份意識,如中國國家畫院組織的大型展覽中,不少以少數民族風情為題材的作品就著力於表現民族身份或地域文化身份。有些藝術家則強調國際視野,淡化了國家身份。有的則通過微觀敘事,消解宏大敘事背後的集體價值指向,更突出個體感受和認知的意義。王端廷提出的中國當代藝術“超民族主義”觀點,就將徐冰、蔡國強、張洹等,以及繆曉春、鍾飆、陳文令等的近期創作進行對比分析,得出超越或者反省藝術家國家身份問題的論點。
藝術創作過程的文獻愈加重要,其反映的社會關聯與文本研究價值,常常與最後的完成品一起形成完整的“作品效果”。將藝術品或創作行為作為文化研究文獻的觀念也越來越普遍。
從批評和欣賞的角度看,當代藝術出現的大量交互式作品和現場行為需要批評者與觀眾的互動和參與。“在場”成為作品存在的要點,傳統的單向度印刷品複製形態或口頭傳播都不足以表述作品需要“在場”才能產生的感覺。
藝術家所選擇的身份和態度代表了自己的觀念與主體性,成為當下藝術界關注的問題。以什麼身份介入藝術?誰來做?為何而做?與觀眾的關係怎樣?作品將來怎樣傳播與流通?這些都成為身份與態度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