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學生與非少數民族學生在鋼琴教學中的異同點
學術論壇
作者:吳涵
【內容摘要】由於接受的基礎教育和地域、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麵的不同,少數民族學生與非少數民族學生在鋼琴學習中也存在一些差異,作為一名高等民族院校的鋼琴教師,如何把握這些差異性,從而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同等的教育機會,在大學階段將學生專業水平盡可能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是我們應該努力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非少數民族學生鋼琴教學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非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的提法也就是針對漢族與其他55個民族。因為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我們國家曆來重視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為了我國全民族的教育、文化與藝術的共同繁榮發展,應著力培養既熟悉西方音樂理論與器樂演奏,又深諳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高層次、高水平的音樂教育骨幹教師。在我國,少數民族學生與非少數民族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在入學時可能存在專業水平缺乏規範性、專業學習時間較短、年齡差別大等特點,因此,在教學目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上與非少數民族學生有所不同,在開展教學工作上有其特殊性。鋼琴教師在教授少數民族學生時,要吸收少數民族思想、藝術與文化等與音樂相關的內容,向民間藝術家學習,了解當地的音樂習慣。在教學中才會做到因材施教,教學過程也會顯得遊刃有餘。
一、具有的相同點
(一)教育目的相同
少數民族學生在高校接受音樂教育,學習鋼琴的目的和漢族學生是相同的,盡管將來工作的地域不盡相同。有的學生要去偏遠的西部,建設家鄉;有的學生則要去沿海發展。但他們將來都有可能為祖國的基礎鋼琴教育服務,為祖國的藝術教育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教育模式相同
中國的教育雖然被許多人認為是以“填鴨式”為主的應試教育,學生在不停的考試中度過整個學習生涯,但這也與中國的國情是相符合的,中國是個多民族、多人口的國家,麵臨的教育壓力和就業壓力也是其他國家和地區不能比擬的,應試教育體製也是相對應的國情的產物。中國的藝術教育也是有中國特色的,學習,強化參加藝考,選擇學校,入學受教育的模式。不論是少數民族學生還是非少數民族學生,都要遵照這樣一個模式進行學習和應試。
二、存在的不同點
(一)選擇作品要有側重性
少數民族學生一般對本民族的文化都有著深厚的感情。教師在給學生選擇作品的時候,除了要廣泛涉獵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作品以外,可以優先考慮讓學生彈奏本民族的優秀鋼琴代表作品。如給新疆維吾爾族或哈薩克族學生布置彈奏“新疆舞曲”“天山風情”係列;讓彝族學生彈奏“火把節之夜”;讓赫哲族學生學習《烏蘇裏船歌》;讓苗族學生學習“苗嶺笙舞”之類的民族風情鋼琴作品,可能會比其他民族的學生彈奏這些作品有更好的表現力和音樂理解力,同時也會讓少數民族學生在演奏中迸發民族優越感和提高演奏中的自信心。
(二)教學語言的區別
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比如藏族、蒙古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學生對普通話的接受能力普遍沒有漢族學生強,甚至在某些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入學時根本聽不懂普通話。針對這個問題,除了學生自身要加強普通話學習以外,鋼琴教師對少數民族學生除了加強其他方麵的關心以外,教學語言一定要規範、語速要慢,在需要的時候多重複幾次,慢速講解,不能因為學生語言方麵的原因而失去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