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慎題跋書體之怪美的成因與特征
學術論壇
作者:胡倩倩 吳越濱
【內容摘要】在黃慎的繪畫中,形成書體之怪美而應用於人物造型之用筆,使草書題跋書意與繪畫造型筆意格調的一致性,源於他不凡生活積累和處於社會大動蕩帶來的思想大解放。
【關鍵詞】黃慎繪畫題跋怪美
一、黃慎書風形成的背景分析
(一)明末清初畫壇八怪藝術特征
明萬曆三十年到清康熙四十年前後時期,原本運行周密的封建政治體係開始出現裂變,國家政局動蕩不安。然而,社會的大動蕩卻帶來了人們思想上的大解放,這個時期畫壇取得突出成就的是“揚州八怪”。其中以詩書畫結合一體且具代表性的畫家有金農、鄭板橋、黃慎等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畫家,他們在繪畫上以詩、書、畫、印緊密結合而著稱,藝術表現方法上極具創新性和鮮明的個性。
《書林藻鑒》中載:“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從古至今,詩、書、畫、印的緊密結合一起形成整個藝術的有機整體,鄭板橋的詩書畫結合不僅在於其書畫風格的一致,還在於其詩意與畫意的統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以花鳥畫著稱的金農,其書法學的是顏體,卻怪異於顏體。他首創的漆書,行筆隻折不轉,像刷子刷漆一樣。他的行草,其點畫亦行亦草,似隸似楷,長橫和豎鉤都呈隸書筆勢,而撇、捺的筆姿又常常近於魏碑,分外蒼勁、靈秀。那些隨感而來的詩稿信劄,古拙淡雅,實有一種率真天成的韻味和意境。
在寫意人物方麵,以書入畫最成功的當推黃慎,他將自成一家的書體,與其繪畫中的畫味、造型、用線、用筆渾然一體,極富藝術表現力和審美力,堪稱一絕。從他們書意與畫意的一致性在繪畫上體現出高度的寫意性和意象性,可見八怪之精神所在。
(二)黃慎書風怪美形成的生活經曆
黃慎生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初名盛,字公茂,又字恭懋,號癭瓢,福建寧化人,生長在一個並不殷實的平民家庭。12歲時,他的父親、兩個妹妹相繼離世。由於是家中長子,16歲的黃慎到鄰縣建寧跟從畫師學習寫真,師法於上官周。一年的寫真訓練學習,使之養成了神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默寫能力,為其以後自成一格打下了紮實的繪畫造型基本功。但黃慎的理想不是隻滿足做一名寫真畫師。
為了進一步開拓眼界,尋求更多主顧,黃慎於康熙五十八年,先是重遊建寧縣,後經江西瑞金等,於 1724 年,38歲的黃慎第一次來到了揚州。從雍正二年至黃慎48歲,他定寓揚州,往來南京、淮安等地,結交名士藝友,蜚聲畫苑。作為當時清代鹽業中心的繁華的揚州,帶動了各種消費和藝術的發展。“亦儒亦商”是他們的共同特點。這對於時值年富力強的黃慎來說如魚得水,藝術創造力不斷迸發而升華,在寫意人物畫上詩書畫結合而獨創一體,風格鮮明,畫風獨怪,深受當時經濟活躍、思想解放的揚州社會喜愛,並躋身為揚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二、黃慎書體怪美之特征分析
(一)黃慎作品怪美的書寫性
從元代趙孟頫的“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到黃慎的“以書入畫”,很巧妙地把書畫的用筆進行了融合,他把自成一體的草書筆法運用到繪畫中。他的人物畫在初期還是工細的畫法,早期黃慎書法的學習主要是以晉人二王為師,而在畫風上又深受上官周的影響,所以在繪畫表現上以工細為主,線條工勁流暢。但是在他到達揚州後,人物畫的風格為之一變,他的書法也漸漸轉變為行草,以至到後來的狂草。在人物畫風格上變工為寫,把狂草的筆法運用到畫中,他將具象的真似與靈動不羈的草書合而為一,清代王昱《東莊論畫》曰:“寫意畫落筆須簡淨,布局、布景務須筆有盡而意無窮。”黃慎的“草書入畫”在技法表現上有很強的張力,他畫人物無論衣紋還是發須都環繞強勁,草書又有古篆韻味,富有深淺、曲直、粗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