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設計專業民俗采風課程的現狀及改革(1 / 2)

藝術設計專業民俗采風課程的現狀及改革

學術論壇

作者:胡霄

【內容摘要】民俗采風是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重要的藝術實踐課程,此課程信息量大,涵蓋知識麵廣,綜合性強且實踐性要求極高。在目前的民俗采風教學中,存在著如授課內容與學科性質脫節、目標不明確、教學方式和內容單一、教學效率偏低等問題,文章就這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若幹改革方案。

【關鍵詞】民俗采風藝術設計教學改革

民俗采風這門課程在藝術設計學科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藝術設計類學生第一門具有“遊學”性質的藝術實踐課程,最直接體現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學習方式,最易使學生形成直觀且深刻的感受。其包含有造型、色彩、材料、工藝、美學、民俗等眾多內容,因此課程信息量大,涵蓋知識麵廣,綜合性強且實踐性要求極高。幾乎所有學校都會強調培養學生在民俗采風中的觀察、感悟與體會以及表達的能力,但作為低年級的學生,剛剛脫離了應試型的高考模式,並未有更深刻而敏銳的藝術感覺,尤其缺乏這種遊學方式的學習經驗,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會出現盲目學習的現象。另外,由於現在藝術教育中師生配比率低,在民俗采風中往往一個教師需要帶10—20多個學生,而在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就是個性特征的表達,每個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點是各不相同的,這就更需要教師不能以一種“大鍋飯”的模式來教學,要在闡述藝術普遍性規律的同時,關注和鼓勵學生個性思維的發揮和擴展。任課教師要有效地安排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並注重環環相扣,將知識係統化、綜合化地教授給學生,引導學生按照有序的思路獨立思考,深入研究。

就目前藝術設計專業的民俗采風教學而言,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是授課內容與學科性質脫節,目標不明確,主要表現為,大量藝術院校設計專業在民俗采風課程教學中重心偏向寫生,甚至於將民俗采風課程等同於風景寫生課程,這種完全傾向於繪畫的教學內容與國油版等純藝術專業的課程內容相差無幾,絲毫不能凸顯設計類專業的學科特點,非常不利於學生在采風過程中理解本專業性質和建構未來專業學習目標,完全處於純技巧的盲目練習狀態中。筆者教授民俗采風課多年,每次在民俗采風基地都會接觸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藝術院校,發現大量藝術設計類學生在寫生基地的訓練內容都是以速寫、素描、色彩建築或風景習作為主,很難發現具有設計性表達的訓練內容,即便是繪畫習作,也不注重形式感和設計意味。所以常常會出現滿目皆是常規意義的寫生習作,根本分辨不出那些學生是學什麼專業的。

其次,教學方式和內容單一,教學效率偏低。由於民俗采風的最大特點是深入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濃鬱的地方進行實地和現場考察和學習,這遠比書本上和網絡上獲得的知識更具直觀性。所以教師的教學方式應有別於課堂上的教學方式,單一的傳統講授方式是不足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獲得現場的經驗的。而在教學內容上更不能僅限於繪畫原理和技巧的範疇,還要注重在美學、民俗學、工藝美術理論方麵對學生進行講解,這有助於學生對繪畫對象的體會和表達,更重要的是這些教學內容真正體現了民俗采風課程實地考察的價值。另外,教學效率偏低的現象多反映為不能合理安排好整個授課計劃,教學目的不明確。民俗采風課程的整個教學時長一般為三周,在百餘課時內如何讓學生掌握上述的綜合性內容是教學目的的關鍵所在。整體課程解決什麼問題、課程的階段性訓練的分配、階段之間的銜接,都是應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相關改革方案。

一、做好前期課程的銜接工作

首先,作為造型基礎內容的課程,可以在民俗采風課之前設置一定數量的風景寫生課程,讓學生提早進入能熟練表達風景對象的狀態,避免占用采風過程中大量時間解決造型基礎問題。大部分院校將民俗采風課程設置在大學二年級上學期甚至大學一年級下學期,這些經曆著應試高考學習模式成長起來的學生少有涉及風景寫生的經驗,很多學生在民俗采風課程的前期無法適應風景寫生的訓練模式,甚至於出現采風過程中學生用大量時間臨摹的方法解決寫生技巧和方法的現象,這實在是對時間和資源的浪費。而且學生因為技巧的不熟練必然占用大量時間來學習這些技巧,根本無暇顧及這門課所涵蓋的其他內容和知識點,最終就會將一門多彩的民俗采風課學成了一門風景寫生課。如果前期開設一些風景寫生課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且使學生保持輕鬆自信的學習狀態,也有利於激發興趣,更好地發揮細致觀察研究的能力和創作力。其次,在民俗采風課程的前期安排相關地域的工藝美術史論課程和相應地域的民間藝術理論課程。作為民俗采風,民間文化和藝術形態是重要的考察內容,學生如果不做足相關的功課,對當地文化和藝術形態一無所知,無疑對於這門課程的學習會形成巨大的障礙。有條件的院校可以在民俗采風前穿插民間藝術類課程或者工藝美術史論課程,這樣既能解決民俗采風課的理論背景缺失問題,又能避免民間美術和工藝史論課程中學生無法獲得直觀感受而導致紙上談兵的現象,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