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容量:9890~20600組
記錄間隔:2秒~24小時連續可調
通訊接口:RS-232、RS-485/422
2.熱阻儀
技術參數:電阻範圍水蒸氣:1--200 m2Pa/W
相對水蒸氣滲透性:1.5%—100%
熱滲透範圍:1 to 50 W/m2/K
熱阻RCT的範圍:0.02 to 1 m2K/W
織物厚度範圍:0.7—1mm
主要可調平行空氣流速度:1m/s或2m/s
3.受試者
平均年齡為23歲的健康男性三名,女性三名。
(四)實驗研究方法
1.測量部位
人體皮膚溫度分布很不均勻,所以需要測量幾個具有代表性皮膚局部溫度,以獲得平均皮膚溫度。在皮膚平均溫度測量領域常用的方法有三種:四點平均、八點平均和十四點平均。測量點數越多,得到的平均值越精確,但需要同時考慮到環境、活動狀態等客觀條件。本次實驗是在受試者處於安靜狀態下進行,並且環境溫度較低導致皮膚溫度分布不均勻,因此,采用十四點法取點較為合理。
十四點法是根據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平均皮膚溫度的測量方法,將人體表麵分為14個麵積相等的代表區。人體不同部位皮膚的溫度感覺存在差異性,但同一部位左右兩側相比則差異不明顯。因此,為了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在軀幹部位選取四個代表點,分別為:左胸口(1)、左腹部(2)、左肩胛(3)、左後腰(4)。這四個敏感點的皮膚測量點位置、局部名稱、溫度儀通道。
2.測量標尺
心理學標尺是一種由指定“數字”組成而賦予物體和事件特征的測量,依據反映某方麵真實性的原則進行。最常用的標尺為區間標尺,已廣泛用來獲得各種服裝特性的感覺。本文采用主觀感覺滿意度評價標尺,對受試者在局部部位皮膚在貼絮片過程中的冷暖感及舒適感覺進行賦值評分。在熱舒適研究中,Natick(納蒂克)裝備研究所的McGinnis發明了一個13級的強度標尺,此標尺的數據能夠按具有相同區間的數據進行處理,因為大多數標準統計技術的結果還不會太受區間的微小差異的影響。為了便於研究,可以將大多數順序數據轉換成可應用的區間數據。
由於本文實驗所研究的狀態是從冷到舒適階段,因此所選擇的McGinnis熱舒適標尺對應的由冷到舒適部分,評分等級分與之對應分為四級得到以下的主觀評價標尺,得分由一分至四分。
3.測量過程
實驗過程中監控記錄該部位皮膚溫度,以及其他部位皮膚溫度的連續變化。將記錄儀調整為每隔5秒記錄一次各通道數據。
(1)將記錄儀的溫度探頭用醫用透明透氣膠帶固定在正確的皮膚位置,受試者身著試驗服在舒適環境下大約5到10分鍾,到達熱舒適狀態。
(2)進入冷環境(溫度16±2℃、濕度(50±10)%)適應一段時間,到達冷狀態。
(3)在將所研究的某一身體部位的試驗服上貼絮片:一、絮片必須覆蓋住溫度探頭,經過一定時間,局部皮膚溫度穩定後,詢問並記錄受試者此時的感受以及時刻,將絮片去掉,換上絮片;二、重複操作直至三個絮片都貼完。
(4)恢複一段時間,至溫度到達平衡狀態。
(5)換另外一個探頭位置重複上述步驟3和4。
根據在各個通道上貼絮片情況,每次實驗都對應一張主觀舒適感評價表。
三、結果與討論
實驗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局部皮膚溫度變化趨勢,另一部分為冷狀態時貼絮片過程中,各局部皮膚的主觀舒適感覺評價。
(一)舒適狀態至冷狀態體溫變化趨勢分析
受試者穿著實驗服,在正確位置貼上溫度探頭,在舒適環境適應一段時間並到達舒適狀態,進入冷環境時刻記錄儀開始記錄,直到受試者到達冷狀態,4個被測的局部皮膚溫度到達穩定狀態後停止記錄。將所得到的數據通過畫圖得到兩個折線圖,顯示了由舒適至冷狀態階段,人體4個皮膚局部溫度的變化過程。
通過觀察圖表得知:男性與女性的變化趨勢相同,當人體處於舒適狀態時,溫度由高到低的排列為:肩、胸、腹、後腰。溫度範圍在31—36℃之間。但女性體溫高於男性,並且女性體溫的範圍比男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