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敦煌藝術中所反映的北朝琉璃工藝(1 / 2)

敦煌藝術中所反映的北朝琉璃工藝

學術論壇

作者:高陽

【內容摘要】文章著重分析敦煌北朝時期壁畫與彩塑中所表現出的琉璃製品與工藝,包括菩薩、供養人像所佩戴的琉璃佩飾;華蓋上的琉璃裝飾;琉璃佛教供器等。以敦煌的圖像資料為佐證,研究中國古代琉璃工藝的曆史發展、工藝特點、藝術特色以及文化內涵,並對北朝時期中國琉璃工藝受到佛教影響並體現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問題進行一定探討。

【關鍵詞】敦煌北朝時期琉璃工藝佛教

敦煌莫高窟位於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地帶,而西方的琉璃冶煉製作技術和精美的琉璃製品正是通過絲綢之路的商道傳入中國,對中國本土的琉璃工藝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考古發現證明,自西漢始,河西地區就是生產琉璃製品的重要產地之一。魏晉時期,中國的琉璃工藝進入成熟階段。在敦煌地區極有可能留下中國古代琉璃生產的曆史傳統和曆史遺存,在敦煌石窟藝術中對琉璃工藝和琉璃製品有比較精確的表現也不足為奇。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佛經教義和佛教文化滲透入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工藝美術中的琉璃工藝也同樣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因此,這一時期的琉璃工藝出現了一個專門的品類,即供佛禮器、佛像妝鑾。魏晉時期這類琉璃製品的比例相當大,並且格外精美。在敦煌彩塑和壁畫中對此有真切的體現。

綜上所述,要了解中國北朝時期的琉璃工藝狀況,可以充分利用敦煌石窟中的圖像資料,配合出土文物實物、史料記載進行比較研究。

一、敦煌藝術中所反映的北朝琉璃佩飾

佛家認為琉璃為佛教“七寶”之一,因此用琉璃珠和其他名貴材質的珠子穿成佛像佩戴的瓔珞,可使尊像顯得華麗,以表現佛法的莊嚴神聖。《妙法蓮華經》中有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①史載洛陽北魏都城永寧寺遺址曾發掘出15萬餘枚小珠,大部分為琉璃材質,推測這些珠子曾為佛像的妝鑾。陝西扶風雲塘西周墓葬出土了由77顆琉璃珠子穿成的一掛珠飾,顏色白綠相間,白色為圓珠,綠色為管狀珠,交錯排列。這是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琉璃佩飾。在山西天馬曲村發掘的一座西周末年貴族墓葬中,出土了一套更為複雜的珠玉掛飾,由282件飾物穿組而成,其中149件是琉璃珠和琉璃管,其餘有玉石、瑪瑙、鬆石等。敦煌石窟北朝彩塑佛像所披掛的瓔珞與上述琉璃佩飾所用的珠子形狀、色彩和穿組形式非常相似。如北涼(公元421—439年)275窟西壁、北壁龕內菩薩像;北魏(公元439—535年)259窟西壁龕外菩薩像的瓔珞佩飾,塑像頸部圍繞著寬帶形裝飾物,為石綠、深褐相間的方塊形,有些還在每個方塊中間點綴一朵小花,在寬帶頸飾底邊部分會垂飾三至五個小珠或串珠。有的頸飾的寬帶底邊變為尖角,如桃形或蓮花瓣形,在尖角底端墜一略大的珠子。胸前披掛的長瓔珞由圓形珠子和紡錘形珠子間隔串聯而成。圓形珠子的顏色為石綠色;紡錘形珠子的顏色為褐色,仔細觀察,可看出褐色中有深淺相間的感覺,為了加強這種變化,珠子表麵還刻有斜向淺線花紋,如絞纏花紋的效果。

另有長形珠子為石綠色,而圓形珠子為深色的搭配。這裏的深色圓珠也不是單色,而是在一顆珠子中有深淺變化,能看出有白色圓圈花紋。

最明顯的是北魏259窟西壁龕外北側菩薩頸飾下端尖角處綴的那顆大珠,可以清晰地看出上麵是黑白相間的流動狀波浪形花紋。

從上述幾尊北朝塑像所佩瓔珞中部分珠子的顏色與花紋來看,明顯地體現出是用琉璃工藝製作的。如帶有規則的纏絞狀深淺花紋、白色圓圈紋、波狀花紋的珠子,顯然並非天然玉石或寶石的色澤,而是人工製作的琉璃珠。

二、敦煌藝術中所反映的北朝華蓋上的琉璃裝飾

在敦煌莫高窟中又一集中反映琉璃工藝的圖像是壁畫中描繪的華蓋。段文傑先生在《早期的莫高窟藝術》一文中寫道:“到了北魏晚期,藻井演化為華蓋形式……西魏第285窟的藻井就是一頂典型的漢式華蓋。”②此華蓋式藻井四角垂下的飾物被稱為獸麵銜流蘇,是具有中原漢民族風格的裝飾。藻井四角流蘇頂端的獸麵為金屬鑄造,眼鼻部分為綠色鑲嵌物,整體造型與漢代以來廣泛用於寺廟、墓葬大門上的鋪首銜環相似。獸麵下方懸掛的串飾中很明顯地描繪了九顆有環狀花紋的珠子,為褐地白花紋珠和藍綠相間花紋珠兩種,間隔串起,色彩斑斕的裝飾效果非常突出。珠子的花紋與色彩都表現出琉璃工藝的特點,而且與同時期佛、菩薩像佩帶的瓔珞中琉璃珠相同。

這串流蘇運用了中國漢民族傳統中有鎮凶辟邪含義的鋪首和古印度文化中具有辟邪降魔內涵的藍綠色眼狀花紋珠子,將其共同裝飾於華蓋之上,增強了華蓋象征佛法權威和免於惡緣的內涵意義。此外,金屬與琉璃裝飾並存的情形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如在青銅劍上鑲嵌琉璃作為劍飾,以琉璃珠裝飾青銅製品等。到北朝時期,琉璃的製作與裝飾工藝依然保留下來,其裝飾功能則轉變為服務於宗教精神觀念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