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傳統點翠工藝的失傳
學術論壇
作者:嚴褒
【內容摘要】點翠是一項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在中國流傳已過千年,自春秋時期起其工藝水平不斷發展,到清乾隆時期達到頂峰。點翠工藝製成的首飾,其色調有一種豔麗之美,而首飾整體卻不失拙樸之感,其工藝的精細體現了東方含蓄、中庸的審美觀念。今天,翠鳥已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市麵銷售的點翠首飾,采用各種材質替代翠羽。作者希望通過梳理點翠工藝與失傳原因呼籲首飾設計者將其工藝形式繼承並發揚光大。
【關鍵詞】點翠首飾工藝傳承
點翠是將翠鳥羽毛與金銀有機結合的一種傳統首飾製作工藝。它是首飾製作中的一種輔助裝飾手法,起著襯托寶石、美化金銀的作用。首飾中所使用的翠羽為了保持點翠首飾的顏色鮮豔,必須在翠鳥身上直接拔取,如果翠鳥生病或者死去都會影響翠羽的色澤。根據翠羽的部位不同,呈現出的色彩也不同,以藍色調為主,呈現出湖藍、藏青、湛藍等各種色彩,翠鳥羽毛有其特殊的自然紋理和暈彩,使鑲嵌翠羽的首飾作品在不同的光照下顏色豐富多彩,生動活潑。
點翠工藝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關於點翠的最早文字記載是春秋時期的《禽經》,其中記載著翠鳥的毛色特質。晉代學者張華批注提出,翠鳥因其羽毛的美麗而被王公之家用來製作首飾,書中提到“其羽值千金”。可見點翠的稀有與高貴自古以來便是如此。作為珍貴的裝飾或者首飾,都是古人用各種顏色的翠羽所做的設計與搭配,很早就被列入了與貴金屬搭配的首飾行列之中。
翠羽裝飾風行於唐宋。據史料記載,自唐代開始,宮廷之中已形成運用翠羽的風氣,無論是帝王龍袍還是王後鳳冠,都采用翠羽作為重要裝飾,用於象征龍袍鳳冠的尊貴。但至今保存下來清晰可見的很少有唐代的點翠飾品。《新唐書·五行誌》中記載,安樂公主有裙子名為百鳥羽毛裙,是用各種各樣鳥的羽毛織成的。它在正麵看是一個顏色,旁邊看又是一個顏色,放到太陽底下看是一個顏色,拿回屋裏在陰影裏看又是一個顏色,能夠變換出五顏六色的色彩。其圖案是各種各樣的鳥,用了什麼鳥的羽毛來織這條裙子,就把這個鳥的圖案在這個裙子上表現出來。而且每隻鳥隻有一個小米粒那麼大,這是一個相當精湛的工藝。這說明在唐朝,用羽毛表現顏色的工藝形式也會運用於服飾上。宋代之後,宮廷之中的翠羽的裝飾逐漸從服飾向首飾轉化,雖然在民間十分稀罕,但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征及首飾佩戴自這一時期開始風行。
點翠發飾盛行於明清。明清時期是中國整個工藝美術走向成熟的時期,點翠工藝製作首飾的應用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不可超越的境界,直到今天所見到的點翠飾品大多是修複明清時期遺留的工藝作品,很少有工藝美術大師在點翠上花心思。我國台灣設計師林芳朱女士就是一位進行點翠首飾修複並再製造的設計師,在2010年香港珠寶展上展出了她修複的清代遺留點翠耳環。“明與愚”設計室的古董經紀商黎少明和伊愚在接受BAZAAR Jewelry采訪時表示,他們的設計室主要收集清代遺留的點翠首飾進行拆分再設計,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點翠珠寶的設計和製作,10年中他們製作了200件比較大的點翠首飾,曾受邀在我國台北國立曆史博物館和美國紐約洛克菲勒亞洲博物館展出他們設計的點翠首飾。“明與愚”設計的點翠首飾是用古董點翠的部件與寶石結合,融入自己的設計理念進行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