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世青花瓷自顧自美麗(1 / 3)

傳世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生活方式

作者:楊弋

在《博客天下》記者采訪當天,德國寧芬堡皇家瓷器工坊CEO安德斯·托馬斯坐在會客長桌的一端,不時用拇指輕撫茶杯的鎏金杯口,他解釋這樣習慣性的動作是在“撫觸曆史”。這隻茶杯是寧芬堡工坊出產的萬千手工瓷器中的一隻,在托馬斯看來,無論是一個經典的茶杯還是一個小小的瓷勺,都凝聚著兩百多年來工坊所傳承的傳統技藝以及歐洲藝術風格發展的一招一式。

托馬斯撫觸的曆史與9000多公裏外的中國有關。400多年前,歐洲貴族維特爾斯巴赫皇族從中國景德鎮定製了一塊印有皇室紋章的青花瓷盤,用葡萄牙船隻經由澳門出口到歐洲。瓷盤中央菱形方格交織的圖案是其統治的巴伐利亞公國的象征,兩隻巴伐利亞雄獅將皇冠高高拱起,兩側環繞著金羊毛勳章。

不知是對圖案的誤解,還是希望向來自遙遠西方的外國人宣揚東方文化,明朝的製瓷大師們把盤中上下兩隻巴伐利亞雄獅改成了中國的吉祥物麒麟。後來,受這塊定製瓷盤影響,古老、富有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學會了遠古東方的燒瓷工藝,在他們位於慕尼黑的寧芬堡夏宮裏建了一座皇家禦用瓷器工坊。此後歲月中,德國經曆了多次分裂、統一以及戰亂,但寧芬堡皇家瓷器工坊仍被完整地保留在寧芬堡宮裏,並不斷為歐陸乃至全世界的名流貴族手工打造高級瓷器。

如今,這座百年禦用的瓷器工坊不斷吸引了各國皇室、政要慕名而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溫莎公爵、日本天皇夫婦、泰國王室、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等政要都是寧芬堡皇家瓷器工坊的長期顧客,並曾親自到工坊的製作間參觀。出生與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教皇本篤十六世曾在這裏購買了一個設計於1756年的人物瓷像,為表示對教皇的崇敬,工坊還贈送了他一座純白瓷釉的耶穌聖像。

從古至今,製瓷手藝都跟那些精致易碎的瓷器一樣,容易失傳。在現代的中國,製瓷工匠利用先進的技術甚至無法複製百年前先人燒製的瓷器。

德國人對這套製瓷工藝密碼的保存極為重視。在德國寧芬堡夏宮的一間一千多平米的儲藏室裏,安放著為客戶私人定製瓷器所留下的設計稿和模具等檔案。這些有兩百多年曆史、保存完整的檔案意味著,無論過去多少年,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後代依舊可以重塑家族曆史上定製過的那些精美瓷器。

煉金術士的發明

一條源自阿爾卑斯山深處的溪流經年拍打著巨大的渦輪,傳動軸另一端所帶動的是一人多高的練泥機與若幹拉坯機。這些在這個時代本應由電力驅動的機器,卻仍使用著流淌不息的溪水所帶來的動力,這種對於古老傳統的固執與堅守,在位於德國慕尼黑近郊的寧芬堡皇家瓷器工坊裏隨處可見。

寧芬堡宮殿於1675年落成,這座巴伐利亞統治者的夏宮如今已經成為慕尼黑一處名勝,《博客天下》記者在初春一個清冷的早晨來到這裏,遊客們閑散地坐在宮殿花園的池塘邊喂著天鵝,宮殿前大片的草坪上,幾隻綠頭鴨懶洋洋地梳理著羽毛。

在這座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以及古典主義等建築風格的皇家夏宮中,寧芬堡皇家瓷器工坊藏身在宮殿東北角一扇並不起眼的木質大門背後,進入大門,裝飾極簡甚至有些狹小的幾個陳列室裏擺放著各個時代的工坊代表作。工坊的製作區占據了寧芬堡宮殿花園相當大的麵積,各道工序的工作室樸素又擁擠,但走廊也隨處可見純白的瓷質枝形吊燈、顏色鮮豔的雕花瓷質洗手池這樣的匠心之處。

德國製瓷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隨著早年東西方頻繁緊密的海陸商貿往來,瓷器從中國不斷被運送到歐洲皇室居所,從16世紀到18世紀,來自中國的瓷器一直是歐洲貴族彰顯地位與財富的符號。對中國瓷器狂熱的喜愛和追捧促成了瓷器在歐洲的誕生,不滿足於高成本的海上進口運輸,以薩克森君主奧古斯都二世為代表的德國各地區選帝侯開始獨立研究瓷器的製作方法。

1708年,在被奧古斯都二世囚禁了3年後,年輕的煉金術士貝特格終於在封閉又酷熱的地窖中成功燒製出了具有瓷質光澤的半透明碎片,這宣告歐洲人終於破解了中國一直守口如瓶的製瓷密碼。40年後,統治了巴伐利亞800多年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選帝侯馬克斯三世創建了寧芬堡皇家瓷器工坊,以便專門為巴伐利亞皇族定製和生產皇家禦用的精良瓷器。

“尊貴”和“永久”是寧芬堡皇家瓷器工坊CEO托馬斯對工坊私人定製服務的概括。在這裏,按照顧客個人的審美需求定製而成的瓷器作品占據了所有訂單的一半以上。

“有的顧客拿著一張他家寵物狗的照片找到我們,要求我們製作一條瓷狗,諸如此類的要求我們司空見慣。”托馬斯說。他說的那位顧客極有可能是意大利奢侈品牌Prada總裁,據新聞報道,這位總裁就曾牽著愛狗到寧芬堡要求定做瓷像。

數百年來,按照客戶審美趣味進行的定製服務都為這些藝術品打上了鮮明的個人標簽。曾有客戶在工坊買了一百多套花團錦簇係列的餐具及擺件,然而由於家族的女主人並不喜歡玫瑰花,這套設計原稿中的大量玫瑰被全部拿掉,並依女主人的喜好重新設計、定製了一種巴伐利亞特有的山花。